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聚焦 > 纵论建筑文明与建筑文化  > 正文
邹文讲话实录
——2012中国当代建筑艺术论坛
发布时间: 2012-02-08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邹文

首先向刘托、王明贤两位主编以及他们带领的团队致敬,这十年来我一直在默默欣赏着你们高度的学术精神,这种精神坚持下去是很不容易的,我非常感动。今天我们讨论的内容以工艺美术为话题是让我喜出望外的,我可能是在座嘉宾中唯一一个以工艺美术为本科专业的,我想为公艺美术说几句话,也想给建筑界提出一些建议。我感觉建筑界、建筑家在提到工艺美术的时候并不是太情愿,工艺美术不是大家的兴奋点,如果工艺美术被勉强认为是艺术的话,那么也不很受重视。开始我对工艺美术也有一些成见,首先大家会觉得工艺美术有些匠气,很僵化,没有艺术的灵气和艺术家的才情。但是从另一方面讲,这种匠气恰恰反映了中国文化的一种精神,它很忠实地记录了以往文化的传统,并且相对被优化了,不需要再创造性地去学习。所以我们5000年的文明才没有终断。在工艺的立场上,你就看到匠人们在一点一点做东西的时候,真是得益于他们在忠诚地继承传统,身体力行地用他们实现在手指尖上的继承。中国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业文明的背景下,培养成了一种习性,就是在手指尖上的技艺变成高度密集的劳动的时候寻求的精密,这种精艺是中国人早就具备了类似制表业的能力和水平。瑞士就是靠精细的制造工艺才立国的。

另外就是它的宫廷性。大家应该认识到,真正的工艺美术不在宫廷而是在民间,宫廷只是局部的,因为大家都在关心宫廷里的东西,所以大家觉得好的工艺品都在皇宫,而宫廷性不是工艺美术的本色。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传统中,文化产品只要优秀,就有一个进贡的机制,就会逐级向上游动,最好的东西都是被上层拿走了。这种进贡制就是封建制度的一种力量,但是在我们工艺美术领域中就可以看到,民间工艺美术至少可以代表我们对封建制度的反抗。这种对封建文化的反抗形成的文化共享在当时的情况下能够得以实现,是非常让我们敬佩的。

还有就是民间的思想造成了艺术的承传,最后导致了中国工艺美术还有一个特别可贵的精神,就是让艺术实用化,让公用的东西艺术化。有人说中国的雕塑没有西方雕塑出现的伟大作品多,实际上这正是中国雕塑的进步,因为中国的雕塑已经摆脱了对建筑的依附,逐渐变成了器用,变成了把手、纽带、附件等实用的东西,没有哪一种艺术能够与生活结合得如此紧密。虽然我的这些观点有些夸大,但工艺美术确实有些地方可以对建筑有些启发。所以今天我想提出一个问题,就是能否把建筑师对工艺美术馆的这次招标任务当作是中国建筑转型的一个试验的机遇期,然后大家再考虑一下工艺方面的东西是否值得你们借鉴,我觉得至少有一点是值得学习的,就是工艺平视的角度。建筑这些年总是在用俯视的角度去思维,比如,奥运村那边的建筑一定要有一条龙,但是我们普通人用现实的眼光,并没有人能看到那条龙,那条龙就存在于你们的思想中。没有任何人能看见那条龙,但是我们却为了它花费了太多的心力。如果你有平时的眼光、用人民的眼光,就不要那样去创造,这就是工艺的眼光。

这么多年,建筑在奥运、世博、亚运、大运等一系列大事件的刺激下,习惯了一种戾气的思维,就是刚才大家讲到的,把所有东西都集中在一起,达到震撼的样式,然后用这个东西来体现建筑的体量。但是在工艺的眼光上,这些东西可能要发散,要把这种东西打散,要共享、分配、普惠,从这个角度讲,工艺确实是需要建筑学习的。我现在只是简单的呼吁,建筑利用这次迫不得已地和工艺结合的机会,你们应该学习一下工艺的平视。平视会让你们注意一些细节,也就是以近景和中景为主要观赏角度的美,而不是远视、俯瞰、鸟瞰,这样,建筑才可能真正地深入生活。如果进去以后就要展示一个很大的器物,做成很大的柱子、很高的空间,那么我觉得这样的博物馆可能就不是工艺博物馆。

点击查看更多嘉宾讲话

责任编辑: Ryan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