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聚焦 > 涤荡心灵的艺术空间  > 正文
突围的中国美术馆建筑
发布时间: 2012-07-17   来源:网友咖啡牛奶投稿 

美术本身的特点就是对美、对文化、对精神品质高度追求的产物。因此美术馆的建筑便成为这一产物很为重要的文化形象表征与依托之一。同时它自身也可以是一件静止下来的雕塑品,承载着我们所有对于城市和历史的记忆与理解。

建筑本身除了衣食住行的基本功能之外,它也应该是我们整个时代和文化的象征物,是人类文化精神的皈依所在。而美术本身的特点就是对美、对文化、对精神品质高度追求的产物。因此美术馆的建筑便成为这一产物很为重要的文化形象表征与依托之一。同时它自身也可以是一件静止下来的雕塑品,承载着我们所有对于城市和历史的记忆与理解。而美术馆与博物馆,在国际上通常是被视为一体的。它们在英文当中的词源相同,都是“museum”,在西方“museum”最早的含义就是“ 缪斯的神殿 ”,是西方人表达信仰与寻找精神皈依的圣殿。现代意义上的美术馆已经成为西方人除了教堂之外的另一含义的教堂,它是为人们提供调节身心,享受生活并同时接受艺术熏陶与艺术教育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美术馆建筑它不仅用来陈列与展示艺术作品,它还具有一定的宗教性特质。

在中国,从改革开放一直到今天,由于各阶段社会经济水平发展不均、以及我国建筑设计在资本架构的市场规则中所体现出来的被动性与局限性。长期以来,我们的建筑设计师为了适应当前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或者说是为了适应自身生存的需要。多数时候会在为了迎合领导或投资商以及评委意图的过程中妥协,从而丧失建筑艺术本身所应该具备的社会责任性以及文化批判力。乃至于我们眼下充斥着大量形态平庸、公共视觉形象糟糕、以及建筑学术质量低下的钢筋混泥土结构的建筑垃圾。 独立而富有文化思想性的建筑设计艺术从当下建筑高速发展建设的市场机制中突围出来,成为不少年轻建筑师们追逐的梦想与表达学术理想的一个途径。于是,在大部分人需要用妥协来换取生存的同时,也有部分设计师选择了从其中突围的方式寻求发展。以张永和、刘家琨、张雷等实验建筑师为代表,他们的建筑实践逃脱了诸如评标、审核等规则的层层围堵而获得设计权。在他们争取脱离体制背景束缚的建筑设计作品中,大胆创新、并融入更多元文化、地域与环境观照等诸元素,使他们很快在中国的建筑师群体中脱颖而出,形成了影响力,并为世界范围的建筑界所关注。而美术馆或者艺术家工作园区空间建筑本身的公共地标性特点,正是他们相对更加独立创作并获得影响力的重要试验田。

随着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与影响力日益国际化以来,与之相适应的具有国际化水准的美术馆建筑便也提上设计议事日程。中国有美术馆的历史还很短,第一所国家级美术馆是 1936 年 8 月建成的“国立美术陈列馆”,就是现在位于南京的江苏美术馆,但它的命运很坎坷,成立当年南京被日寇占领,美术馆便中止了一切美术活动。而后来中国再出现国家美术馆,是 1959 年,被称作北京“十大建筑”之一的中国美术馆。直到近十余年以来,中国才渐渐开始涌现大量新的美术馆,国有的、民营的,形式多样不一而足。在建筑艺术设计本身方面比较有特点的现代美术馆建筑也便渐渐开始浮出水面。在2002年的上海双年展上,张永和的泉州中国小当代美术馆、刘家琨的四川犀浦镇石亭村艺术组天井之家、赵冰的书道系列、王澍的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都颇具时代艺术特色,关注当代问题同时融合了现当代艺术的审美趣味,在空间结构与文化思考方面大胆突破,较好地进行了融合。一时间在当代中国建筑界颇为领风气之先。

当代艺术创新中的探索性与实验性有别于传统艺术的普遍性,所以当代艺术馆的建筑通常也有别于传统美术馆的建筑,而显得更加特立独行、更能体现建筑艺术的时代感、独立性与思想性。近两年来颇具特色的现代美术馆建筑中,由徐甜甜设计的北京宋庄美术馆、王晖设计的北京今日美术馆,也很是别具一格。展现了新一代年轻建筑设计师在美术馆建筑方面的成果。另外还有已经落成的由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担纲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正在实施建设中的上海证大喜马拉雅艺术中心,以及目前计划正在推进中的四川成都以周春芽、何多苓为代表的画家们将在附近的风景区“三圣花乡”置地,由艺术家们自行设计建造艺术家工作室园区。其实,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里,画家同时也做建筑设计师的不在少数。达芬奇、拉菲尔等绘画艺术大师都干过这一行,而且非常出色。美化建筑原本就是造型艺术至高无上的课题,造型艺术也曾是大建筑艺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生产结构发生改变,分工越来越细,以至于今天的造型艺术存在着彼此分离、相互孤立的状态,这恐怕只能通过所有环节工作人员有意识的共同努力,才能将它们从孤立的状态中解放出来。

北京宋庄美术馆(设计者:徐甜甜)

以北京市通州区宋庄镇的核心村小堡村出资建设的宋庄美术馆,可以说是中国的第一个乡村美术馆。多年以来这里聚集着众多来自全国各地的自由艺术家群以及相关产业人士,并且规模还在逐步扩大。这个美术馆是以年轻的建筑设计师徐甜甜为代表的设计小组DnA工作室成立以来的第一个实现的建筑,是该工作室所有成员一两年来共同辛苦努力的结晶。他们凭借该建筑获得了2006年“WA中国建筑奖”的佳作奖。

这个建筑的设计借鉴了村里民宅大片红砖墙面围合的典型形象,主要的展览空间提升到二层,地面一层形成通透的开放空间,既可以展示艺术作品,又可以是一个轻松的交流场所。空间内为大量的白色,光线也只是出于对功能要求的考虑而设计,展示空间简朴大方,将周边环境景观的干预也降到了最低。设计师深深懂得对于美术馆而言,艺术作品本身才是最纯粹最重要的景观。宋庄美术馆的建立与宋庄艺术家群落的逐渐形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宋庄美术馆正在逐步成为宋庄的核心和标志性建筑。小堡村特邀著名艺术批评家栗宪庭担任该美术馆首任馆长。

泉州中国小当代美术馆(设计者:张永和)

泉州作为闽南三角地区经济开发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泉州从实际出发,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文化艺术资源方面却相对匮乏,但是他们现在却有了这样独具特色的当代美术馆,可以看出当地政府机关、投资方对于文化艺术的重视与期待,这是他们的骄傲。但美术馆建成以后会有多少人去参观呢,这个问题就需要泉州人自己来回答了。

建筑设计师张永和在设计这个美术馆时利用了泉州当地的老房子旧砖、石、瓦及旧木屋架来建造一个新的建筑,让传统的历史记忆痕迹在新的建筑框架中得到延伸与拓展。从而也遇到了两个非常当代的问题:一是现成品,二是拼贴。现成品的关键是转化,具体设计工作就砖石与木屋架一类材料结构分别进行。这一设计实际上也探讨了建筑的可持续性发展的问题。它所面临的问题与当代社会、当代文化艺术所面临的问题其实也是一致的。

四川犀浦镇石亭村艺术家工作园区(设计者:刘家琨)

设计师刘家琨称他的这组作品为“反建筑学”美学倾向作品。与后现代文化“反艺术”批判风格如出一辙。在石亭村水田中建立的这一组乡村建筑试图在经济条件、营造水平、传统文脉和现代手法之间寻找一个交汇点,由此探寻一条适用经济落后但文明深厚的地区的建筑策略。作为艺术家工作室,这组建筑都表现出了比较个人化的风格倾向。在日渐喧嚣而贫乏的生活中枯萎了的内心生活通过这些建筑元素被重新激活,以特立独行的文人行为姿态面对社会流行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

这组建筑具有一些共同之处:1.条形基础砖混结构,水泥搓砂面外墙涂料—-这是当地当时最廉价易行的营造方式。2.东方传统园林式的回游路线,3.天井——天井的变化造成各自不同的表情。

II号工作室通过三个相同的并列立方体,强化表现了体量假象中的天井及体量之间的间隙,“是绳结还是孔眼组成了网?”是这幢建筑要表现的问题。

III号工作室有一个印章般的平面。一条从核心天井横空折返的坡道破解了层层相套的中国盒子,使曾在回游路线中经历过的场景焕然一新。

IV号工作室以房代墙做出侧向天井,在鱼池上空连接起公开与私密两段体量的廊桥是其趣味中心。

北京今日美术馆(设计者:王晖)

现在位于北京东部,占地一万平方米,临近 CBD 地区的苹果社区的今日美术馆,经过改装之后,于 2006 年 10 月 7 日正式对外开放。新馆由原来的北京啤酒厂旧锅炉房改造而成,外观仍然保留着原始状态,即工业建筑本身的粗旷,只是在内部经过建筑师王晖的设计之后,已经变成一座北京引人注目的适合现代艺术展览的空间。

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者:贝聿铭)

2006年10月 6 日,由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担纲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竣工开馆。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苏州古城北部历史保护街区,建设历时 3 年,总建筑面积达 2.65 万平方米,建筑群设计借鉴了苏州古典园林风格,成为展示传统苏州和现代苏州文化的标志性建筑。“不高不大不突出”是这座建筑的最大特点,它既在苏州古城以独特性、唯一性深深打上贝氏的烙印,又与周边传统民居浑然一体,端庄、优雅、静寂、简朴大方,文化底蕴深厚而大气。

上海证大喜马拉雅艺术中心(设计者:矶崎新)

证大喜马拉雅艺术中心总投资逾2亿美元,总建筑面积将达18万平方米,其中当代艺术馆面积将超2万平方米。欲建成亚洲最大的当代艺术馆。这是上海乃至在中国都算是非常具有标志性和突破性的美术馆建筑。并且该建筑由国际著名建筑设计大师矶崎新担纲主任设计,这就是更加令人期待大师的建筑了。有人这样称赞矶崎新的建筑作品:“他的作品风格独特、格调高超、构思脱俗”。在1996年威尼斯双年展上,矶崎新展示了以1995年神户地震为题材的创作项目。他说自己唯一想做的是如何尽量不表现建筑,而是突出建筑被不断地销毁、崩溃直至解体的过程。使他声名鹊起、广获国际赞誉的,并不全然是因为这些由钢筋混凝土铸就而成的实体建筑,而是他为人们提供的有个性、有新意的精神居所。无疑,证大喜马拉雅艺术中心的建筑将是令人期待的优秀美术馆建筑,它的国际水准也将是有目共睹的。

在当前我们对于“形象工程”、“标志性建筑”的一味追逐下,将一些重大建筑项目交给外国建筑名家来做也实属自然。虽然世界的建筑热潮在中国,而中国建筑师在当今世界建筑舞台上却依然处于边缘状态。这一切当然有社会、经济、产业机制等因素造成的原因。在产业机制无法更加先进起来之前,恐怕是很难有我们自己的大师得以显山露水的机会。摆脱各种外在因素带给建筑设计师们的困扰,从现有不利建筑市场机制中突围出来,大胆创新、追求自由独立的思想性建筑艺术,是中国建筑师们需要突破和面临的问题。

在强调房地产项目性价比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地产商注意到了观念的创新和地产与文化互动的重要意义,文化艺术是一种产品附加值最高的元素,它代表这个城市的建筑档次和人们的生活品位。必然需要不断地吸收和表现最新的文化形态,才能不断焕发出灵动而鲜活的生命力。而作为美术馆建筑标志性公共建筑特点和自身对审美的独特要求,正好可以成为中国建筑设计师们得以突围的其中一个切口。

责任编辑: Helen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中国房地产人才教育网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九源国际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