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珠浦桥一带历来是岷江两岸的交通要道,江上早有“笮桥”,把两岸人民联系起来。桥始建于何时已查不到出处,据说在宋以前名“珠浦桥”。宋淳化时重修,不久改名“平事桥”。明末毁于战争,改为船渡。清“嘉庆八年(1803年),仿旧置建立,名安澜桥”。桥分为八孔,全长340米,宽3米多,高近13米,最大一孔跨径达61米。全桥用细竹篾编成粗5寸的竹索24根,其中10根作底索,上面横铺木板当桥面,压板索2根,还有12根分列桥的两旁,作为扶栏。绞索设备安放在桥两头石室内的木笼中,用木绞车绞紧桥的底索,用大木柱绞紧扶栏索。由于竹索太长,从两头绞紧非常困难,所以在桥梁中间的石墩上增添一套绞索设备,也置于石室木笼中。在木笼上面,修建桥亭。亭分2层,上层用木梁密排,装砌大石,以作压重;下层中空,以便行人。布置巧妙,煞费匠心。该桥为八跨连跨,稳定性较好,行走其上,摇晃不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