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在读中学的时候,这是郭小川的诗我正好有幸读好,我印象特别深,我截了一段。
这里有一个我印象特别深刻的,他讲的是石头,因为当时是被下放的,就跟这个农民混在一起,有点像我们张宝贵老总,他就把这个石头又恨又爱,他写了一个长诗。
辉县的太行山区,哪跳沟里的石头最多?哎,哪都不少,要是石头都变成馒头,全辉县人,保管一万年也不会捱饿。拍石头的石头,太阳一照,金光四射…”,我今天讲的,今天的引子就是一个水刷石,给我们的资料是“做”做工的做,我这里调成的作文的“作”,如果是水刷石,这里我想调一下,表明我这里有微差,这里很关注的做法,可能关注的一点设计的内容进来,这个很快过去讲,因为讲水刷石,讲一些环境的认知,在湖南待了快30年。
如果去长沙的时候知道有几个东西,一个是马王堆,我们马王堆的老太太,2000多年了,去的话一定要参拜一下。另外还有一个长沙窑,大家不太熟悉,我也是最近才接触,感触很深,早唐兴起,中唐和晚唐非常兴盛,最近在马六甲发现一些沉船,有六万件长沙窑的,是我们国内的第一次在多彩的工艺发明的,开创了中国瓷业多彩瓷的一个多彩的时代,而且也是第一次把这个绘画、歌词、诗赋在生活器皿上得到体现的,很独特。
马王堆的国画很有特点,我们的材料运用肯定离不开一个地域环境,你的环境认知、你的一个本土情节,事实上西汉的马王堆,包括西秦,包括国画,在中间我感觉多多少少对我们的设计会有影响,我每次看完之后,我说王老师你如果在湖南做你的板房子就不行,什么都是白的,我们这儿酸雨一下子就给你搞黄了,可能你在马王堆做出来的房子都是红的,像马王堆的的这个,我只是取的一张,有很多张很有意思,包括屈原我们刚刚过了端午节,楚文化的中心湖南感觉已经是边缘,但最近的考古发现,中国的文明有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两种,彩绘的色彩,如果湖南到长沙的话,这些色彩的这种认知我觉得对我们对材料的属性,对我们的审美我觉得会有影响。
这个是潼关的长沙窑,因为长沙窑在申请世界申报申遗,我一直想我们杂志社过去搞个高端论坛,如何对它进行保护,如何把强行的保护和有机的开发结合起来。
在当时80年代刚发现的时候,可以换一台小狗或者一只小鸟,只有几公分大的,据说当时可以换一代日本蓝鸟的汽车,我们去的时候,遍地都是,别人搞不清你要去系鞋带还是干什么,研究很谨慎,地上都是,我们的同学回来之后都装了一个陶片回来,像这样的,第一次用这样的板油,板油诗很好,“春水春时满,春鸟明春声…”很多时候的诗,他们有出专辑,还是非常好的。锭子镇有一个采窑村,做一些改造,在当地招了一些,这是一些作坊,包括当地的墙怎样用哪些机理再做?
这个是龙窑,这个龙窑将近一百米长,区域丰富的有180座这样的龙窑,现在只修复了几个,以前有道的,铺道,铺道用的是当时的陶片,长沙窑自己挖出来的陶片,因为用的太多了,就铺在路上了。因为我们去参观的时候,镇长说当时日本人来了,赶紧拖鞋。听说是唐代的油片,就马上拖鞋,在那个地方可以说是遍地去宝。
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它就是当地的水土烧制的东西,你要说有当地的玉器,可以说环境的所有的东西,就是这样的东西包容在这里。我又放了一张图,这不是我们人造的。(如图所示)这个是我们校园,建筑学院旁边的几棵树,因为山上有很多樟树,樟树有很多种,我们放到这里看。为什么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做这个,用湘江里的石头,用本土的东西去做,我们这个环境,可以说是环境史,有这样的一些依据,不管是马王堆汉出土的国画、长沙窑的彩瓷也好,还是我们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都是非常非常粗矿的。
这个建筑,还有湖南传统的民居,我们看这样的图,大家不会感知这是哪里,但看这个图就很了解,不管去没去过都知道这是长沙胜地,不要看把它看成是名胜古迹,其实它就是一个民居,这是夯土的土墙冬暖夏凉,真正去长沙,当成民居去考察还是很有趣的。用这些东西给我们的一个认知就是我们为什么这么几年,将近做了七、八年,一直做本土地域的东西,我觉得既然在这里,我就它“酸葡萄理论”,在这里接触不到特别新的材料,业主也没有这样的实力、平台给你。所以我们干脆就回归本土,俗话讲“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我们就做土东西看看。

“事实上我在湖南,包括省外也做了一些项目,谈不上什么特色,包括我在湖南的很多项目都是竭尽全力,给业主看水下石推荐这个,这个不能体现我们的文化,反差太大,为什么蜗居在湖南大学来做?一个学院的老师,这个是凤凰山,这个是天马山,这个是一个书院,刚才讲的就是法学和建筑学院还在盖,西校区做了两栋房子,吴教授讲的,还是比较早的了。就是刚才讲的毛主席像,讲这个我可以补充一点信息,现在是32米,当时那个市长准备做183米,当时我是专家组,后来不请我了,因为我来反对,说要超过自由女神像,而且上去人要坐电梯,要从眼睛里看世界,要是那样的一种感觉,不到300米,这个还算宽,180多米巨型在这里是什么样子?我还配合他,还要放气球,改成83年,毛主席老人家一米八三,活了83年,又放气球,大家还是反对,最后没请我了,不让我去了,最后这个高度我都不知道,但是我只知道在建设在做,不行往横向走。
现在不让人随便上,反映过来觉得钻到毛主席脑袋里不严肃,后来说上肩膀都不严肃,就在下面看。不过这个地方确实是出了很毛主席的很多诗,这个山上什么蔡锷黄兴都藏在里面,左宗棠、毛泽东等等都在这儿。
其实这个资料就是在学校,为什么在学校做?反正就是因为学校有一定的话语权,这点还好,外面你怎么忽悠他他都不会听,这个学院本身是我唯一的一次自己做业主,自己做设计的一次经历,另外学校确实也很无奈,反正也没有钱,这个学院700万盖5000平方的楼,自己评估,只能想出土办法,这是03年做的两栋,08年又做了两栋,这是我们的新校区,这是综合教学大楼,一个软件学院,软件学院给了设计艺术学院的一半,这是这样的一个。
这个校园是我做的规划,我当时理想是整个全部用这个做,我估计也许在湖南大学的实践,可能要划句号了,我们的校领导已经容忍到了极限了,他说没钱是没钱,但也不能做房子总像旧房子,建的房子不像新房子,这算新楼,每次别人来找我,说我在新楼的5楼,不对呀,这是个旧楼,看起来是旧楼。我们就喜欢稍微做旧一点。
这是我们截的一段水刷石,新作在这里有点新,对石的立径和配比,仔细看这里面的颜色浅黄、棕黄、褐色、板栗色、灰黑色,这样的话对光线形成一个慢反射,所以我现在实际上对纯天然的还是情有独钟,明天我一定要去看那个场地,用这种人工的怎样模拟出自然的慢反射的纯天然的效果,包括立径原来的水刷石,我们这里做了一个简单的构成,做法还是比较简单,不管混凝土的墙还是砖墙,首先要找平,大概一公分五的一个找平,1.5砂浆就可以,中间的结合层是非常重要的,大概一公分,我们最好做混合砂浆,把面层和基层很好的结合起来。最后这个是1:1,我们做水刷石,其实是水泥石砂浆是一种混合,里面有很多干石的,那时候的工艺非常好,这些石子是成品,不是从河里挖出来的,成品打碎以后,表面是尖锐的,尖锐的我觉得跟水冲出来的效果还是有差别,颜色基本上很均匀,当时放玻璃砂的做法,这是我们老的图书楼,大篱墙的墙面,基本上是白色的,这是人工石,天然石人工打碎的,有些做法是加一个玻璃砂,以前马赛克会加一点玻璃块,想到两到三个毫米,颜色黑白灰、黑浅黄,基本上是以灰色为主。从审美来看,不认为这样土了吧叽的颜色是美的,有意去回避。
传统的做法实际上在转角的地方仰角,我在法学院做了很多引角,仰角窗台是水泥的,有点遗憾,水泥露在外面,转角用水泥转一下,就不会用石子去交叉。我们现在做的一个我要用浆,本身这个石头已经经过水常年的打磨,毕竟做大一点,颜色要配比,我每次做的时候,配比要做好几个色块,比例要调好,然后立径我会做的大一些,这个是当年我们做那个法学院做的一些比较,这个差别还是非常大的,这个是墙面的转角处,这个选出了这个色块,我们的棕色、黑色石头,灰色相对的比例会多,天然石头会多,这个是成品,这个碎石会比较慢。这个施工队要去买,我最好去挖砂,现在挖砂蛮讨厌的,到处挖的河床被破坏,我们真正做水泥,用一些沙石,我的时候搞不好扔掉了,我说你不要扔掉你给我。我们来做水刷石的东西,有时候一个要远一点,在建筑学院的时候,那时候每年长沙发大水,那个时候水位很高,那时候都快淹了,当时的省委书记说,今天把这个水库的水全放光,湘江水位一下子干了,又赶上百年不遇的大汗,最后跑到好远,最后用的是用的是湘潭的,湘潭是毛主席的家乡,毛主席就是长沙的,最后没有办法,施工队很抱歉,没有,粗糙一点,后来说那就打点折了,其实我当时很高兴,粗糙以后正好有点对比,本来就是土的掉渣的做法,不要把它搞的太洋气。
这是一个筛选的过程,这个沙子运过来之后,首先要经过一次初筛,立径就要很考究的,立径太小的时候搞不出来,但是立径太大的话什么都有,将来上墙就很危险了,两三个石头在里面就不行了,这个看上去是很糙的很简易的办法,但是里面还是有技术含量。
我们做分割,传统的分割是很细的,画的太细,有时候一看搞不清楚这个面砖,这个风格做的是两米多,是比较大,从使用情况来看,还好,基本没有太多的开裂,其他的面层没有开裂。

这个就是我们要谈的分割条,分割条的时候是一块块做的,水泥混合砂浆,中间的结合层,这个一定要压实,把水刷石跟砂浆混在一起,上层一定要拍实,这是一个基础,做的时候要培训的,现在的农民工都不会,所以他们也不愿意做,施工队也不愿意做,所以失传了。选择的天气最好是晴天或者阴天的时候做,出凝的时候,最好用毛刷刷一下,刷掉之后石头露出二分之一,水刷就是这样的过程。其实挺简单的东西,其实工艺上还是有技术含量的,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下面我就很快的放,这是杂志登的。
我们看这个,颜色色差比较大,因为这个地方的石头是毛主席的家乡湘潭的,已经不是长。我们这里有几张照片,它是不同时候的,下午的时候,我们去看的时候,这是真实的照片,它会像变色龙一样的,颜色会有点变化,不同的质感会变化慢缓色,会出现紫红色,辉煌的一个感觉。平时晴天的时候,它的颜色相对来讲会发生变化。一般晴天的时候,我看到的时候,它是一个中性的颜色,不好说它是冷还是暖,底下架空做主井,形成一个封拔,这个墙壁是是朝东的,上手比较热,半地下室是空气制冷的,热空气往上,冷空气往下。这边是我们的咖啡厅,这样的话对室内空气,盛夏的时候,我们会比外面低6到8度,老有小偷进去,我就把这个窗户钉死了。这是我用傻瓜相机近照一下,光线打在沙粒上面有阳光照射,会出现这样的效果。
地面也做了,当时其实学校妥协的,我说这个教室来的很偶然,我们学校基建的副校长他的女儿读了我的研究生,现在到英国读博士去了,我就跟他说,我说跟你父亲讲,这个我们一定要做,还好支持,后来地面不同意了,结果我坚持,这个东西要向土里长出来的感觉,不做不行,外面妥协了,结果但是这里我坚持要做,现在情况比较好,我当时也担心人走过之后石子会不会掉,现在没有掉,困惑在哪里,砖进去以后。上水刷石,容易开裂。很多滑板,在上面撞击它,这样有一个好处,材质相对统一,会形成光影的效果,显得纯朴一点,学校的东西,没有太多浮华这样的气息,没有的。
你看我们这个边庭,在湖南湘西地区,这个东西太多了,对我们的设计,还是有这种环境、地域的关联,我们怎么做边庭?要底部 架空,怎么做柱拔?做的竹井,传统民居做比较糙。这个学院因为我们自己是业主,逼着他做了室内,效果还可以,但是在室内,有一个问题,采光不会那么明晰,采光会差一点,艺术效果还好,这是我们的咖啡厅,这是我们的研究室、工作室。这挂在那里,每次都会看,这副画是很早的一个画家里,去美国去了20年,回来之后很诧异,回长沙之后,长沙变成了一个洗脚城和什么按摩的地方都有,画了一叫《白夜》,不夜城的意思,当时流行跳舞、足浴什么的,这个不好说,我们那个博士,天天坐在那个上面作怀不乱。
这是08年底完成的新的教学楼,也在离我们学校不远的地方,还是一个如法炮制的办法,造价非常低廉,学校严格控制,而且我们写了担保,我们的设计费本来就很微薄,由于车马喧嚣,把入口稍微抬一下形成架空层,进行一点人为的屏障,这是路口,正好对着这个转角,这个可以采光的一个加工层,因为湖南地区是很典型的东冷夏热是很典型,春天很多,为什么我们做的建筑,从同意义上的闽南的建筑没法做成那样。这个快朝西了,这是一个建筑字体的一种低级这样的办法,也是环境使然。
他们说湖南的土石头子为什么是红的?长沙含铁比较高,全是红色的。这其实是临时行为,不是有意的,但是我倒很喜欢,这个地方圈起来以后,征农民地,农民没钱在这儿开发种地了,不铺的话,这个地方马上种菜,等于是一种大石头,出来的大石头在这上面,可以做停车场。我们最后做了很多这样的夹缝空间,因为下面相对来讲阴凉一点,因为我的办公室正好对着,我倒发现经常有婚纱影楼在这里拍摄婚纱照,他们也会发现,这里很糙的感觉,显得新娘更加粉嫩。我们在办公室室内坐着,可惜新郎不是我。做的室内,这个有点绿化,我自己受艾迪克森的影响比较重,这是跟山稍微有一点点景观上的呼应,软件学院在后期做完了之后,同时在做,也是前面做了一个广场,这也是非常的简单,他们要得房率,这是外面投资的,一位老板来投资要没钱,我只能这样委曲求全,这点倒是一拍即合,很好,效果也不错,原来很多地方都改成埋坡了,前面的广场微微的下沉,整个的难度比基地高了四米,用这个浅缓坡下沉一点,这是我们中间,刚才我们上了一个楼梯,这个桥通到里面,这已经惨不忍睹了,我们都预留了位置,那个阳台我们都疯了。

做的唯一成功的,这里离曾国藩的家乡,有将近两个小时的路程,这个山距离不远,这也是很奇特的经历,我们做的地产项目,前两期的情况登过,这个老板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读EMBA,他觉得要做点善事、捐款,怎么凑?也就是捐款60万,60万给我们做希望小学,当时我第一次有这样的经历,觉得很好。双方的地方,我从长沙过去,要四到五个小时,其实也很惭愧,施工的时候,等于说是去过一次,第二次就验收了,没办法,确实远了一点,但中间也请他们过来,做我们综合楼的时候,给他们搞培训。
这就是他们村边的房子,现在都是白瓷砖,新瓦房,两个小时开外的真正的曾国藩故居,我们看的水平线很大气,曾国藩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大的军事家,从这些东西可以看出来,它的材料还是很整齐,还是很朴实的,我们对当年民间的尺度做了一些研究,这是我们当年推出来的建筑尺度的分析,当时打了60万,还是可以的,总会比长沙便宜,我们这样做了很多东西,但是后来不行,后来只能做三栋房子,正好是山坳里,做了三栋,当时我们用当地的石材,并没有想着一下子用水刷石,后来(考虑)石材很贵,而且人工也很贵,当时有这个图,平面很简单,当时想上要通风,中间做了一个穿透的井,湖南民居经常会这样做。做完之后,当时做的我们觉得不太满意,觉得没什么细节,后来他们说,这60万已经挡不住了,没办法,只能这个样子,而且用最简单,越便宜越好,后来有些角度还可以,我们当时做了一个交流, 高低跨,我们打通以后,就是这个样子,开学的时候,小朋友在这里,上场的时候,这些东西,包括很多材料要从长沙用,不要想着到乡村里便宜,反而会很贵,这个意义就没有了,唯一的好处在房间里,感觉那个顶是斜的,高一点,下边会舒服一点,这是我们穿的洞。
小青瓦就是这样的,慢慢的会长青苔颜色会变暗,后面有竹林,会慢慢融合在这个环境,颜色变重之后,最后我们看水刷石就更糙了,糙的效果还是吻合了这个小学的感觉。落成的时候,我蛮感动的,落成那天下雪,小朋友在一里开外就迎接我们,每个人给我们戴的红领巾,你可以看得出,他们把最漂亮的都穿上了,我当时还嫌怎么样要把它做的,怎样做成小的品位,细节怎么处理,后来真的,当面对他们的时候,那些都是次要的,只要小朋友用的安心,只要安全就可以了,这是我切身的感受,这个是他们在里面唱歌,读感谢信。
这是一个小的东西,湘西侗族有很多这样的火堂,在这里生火,在一起聊天,族群中有一些大事,这是我们当地最便宜的竹磨板,模拟火堂这样的一个情况。希望小学落成的时候,他们给我们准备了很丰盛的一桌土菜,很可口,我们吃的很开心,给的红薯酒,当地的土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