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活动 > 春来茶馆 > 春来茶馆 香飘羊城  > 正文
名师论建筑 茶香飘羊城
发布时间: 2010-07-23   来源:畅言网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春来茶馆”第六期·独幕剧·开幕

人物:孙一民,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陈海津,中信华南(集团)建筑设计院设计董事;陶有东,广东达安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邓明,华森建筑与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广州公司总经理、总建筑师;汤文健,华森建筑与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广州公司副总建筑师;陈朗,华森建筑与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广州公司副总建筑师;畅言网编辑2人。

时间:2010年7月8日下午14时至16时30分

地点:广州,水沐莲清•清派茶膳酒楼二层

幕起

畅言网编辑:欢迎大家光临畅言网“春来茶馆”,这也是我们的活动首次走出北京,来到我们的改革开放前沿城市广州。之所以选择这里,是因为广州建筑市场非常广阔,建筑设计的理念和水平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而即将举办的亚运会也势必将广州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接下来,我们开始话题的讨论,本期沙龙我们将围绕“建筑设计创新”与“后亚运时代的城市发展”这两个话题展开,请大家结合当前形式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陶有东 广东达安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陶有东:感谢畅言网的这个沙龙活动,能“迫使”我在忙碌的工作中抽出时间跟广州的各位设计师进行交流,认真探讨一下建筑设计的有关话题,给自己一些启发。对于“建筑设计创新”的看法,我认为很多国外的异型建筑并不一定就很好,就是好的设计创新,并且随着很多国外设计公司不断进入国内,也使得国内设计公司或者设计院面临着非常激烈的竞争,今天包括华森的设计师也来到我们沙龙,那我抛砖引玉后,还是请邓总先聊聊其公司的发展状况、方案能力、施工图能力及设计费等话题。

发展商做小区规划园林,有一种心理,一定要请国外的设计师进行设计,但我认为实际上,国内的设计师完全有能力做得很好。

邓明 华森建筑与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广州公司总经理、总建筑师

邓明:创新是一个非常时髦的话题。而谈到创新,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创新?创新的目的是什么?然后再考究创新的方法。如果创新就是要做那些没见过的,那么往往就会流于形式。从当今中国的建筑设计现状出发,最实在的创新,就是踏踏实实的把设计做得比现在好,不求惊人,但求宜人。是我们的设计更贴近大众真实生活的生理、心理需求。

客观地看,对于国外设计师也应当慎重选择,并不是国外设计师做出来的项目就一定是好作品。但是一些国际顶尖设计团队的设计师,的的确确为我们展示了他们的创新功底。这是需要我们国内的建筑师认真学习和研究的。

确实是现在的情况比较特殊,因为经济的发展速度太快了,时代给了创新一个十分良好的的条件,但同时也给创新带来相当的难度。创意与深化一定程度上都需要时间和空间。有时候不能急功近利地解决问题,特别是项目建设决策者。把握时机很重要,还是要看前提,如果前提不足的时候非要硬性解决,有时候会适得其反。作为整个建设团队中的设计者,只能顺应时代,尽量去寻找速度与品质的平衡点。依靠团队、依靠合作,强调集体创作,强调创作团队每一位设计师的职业精神。这样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陶有东:确实,我看到有德国GMP给一个小区所做的景观设计,但在最终效果上,实际上我认为国内与国外设计师的区别并不大,尤其是做出来之后,就更看不出与国内设计方案的区别有多大。

陈海津 中信华南(集团)建筑设计院设计董事

陈海津:说到“建筑设计创新”,我个人首先对这个提法有点异议,建筑是一门应用学科、基本上是使用成熟或者半成熟的技术,它并不处在技术创新的前沿。说到建筑创新,我认为建筑最终是服务于人的,人对建筑的需求随着时代的变化也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但这种变化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基本上还是那个人,没有变成三头六臂。所以说,建筑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它在根本上的变化并不大。建筑的传承更甚于创新。

这几年谈到的建筑创新,我认为更多的只是建筑外部形式的创新,这是由于科技的进步、技术成熟了、材料更多样,建筑师更多地在建筑的外型上进行着尝试和颠覆,但是这从建筑的根本上去思考的话,我认为这并不是建筑创新的真正意义所在。

实际上,建筑最终是为人所用的,因此在我看来,作为建筑最重要的仍旧是空间、功能,能够满足人的需求是最重要的,新的技术、新的材料只是满足这些需求的一种手段。如果说思维也是一种创新的话,我觉得建筑的创新也许应该在理念上。

一个城市中,实际上最为重要的建筑仍旧是那些为大多数人所用的住宅、商铺与街道,并不是每个设计师都有机会去进行国家大剧院、鸟巢这样的建筑实验,所以,我还是希望建筑师少谈一些创新、多一些传承,能够踏踏实实的做好每一个普通的建筑。

第二个话题我更感兴趣些。城市与建筑是密切相关的,大量的建筑师都生活在城市中、为城市的建设做贡献。我在广州市已经生活了将近二十年,就我自己感觉而言,亚运会对广州是好事,会把广州建设的更好,比如交通、环境等,但有一点我认为,城市是个有机体,是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完善意味着我们应该小心谨慎。近些年来,我们的城市总是在大拆大建,大拆大建的建设对城市是否是件好事,可能有待商榷。

从广州来说,城市生活中最重要的两点是安全与便利,如果一个城市最基本的这两点都不能达到的话,那么这个城市的发展就不是太成功,没有什么吸引力。以广州为例,在便利这一方面是很欠缺的。因为亚运会,我们看到市政到处都在施工,比如城中村的改造,大家也有很多讨论,我曾经在城中村里有住过,那从我来看,城中村之所以存在,背后一定有其存在的原因,一味的拆迁改造并不是最佳方法,比如,有些城中村的交通非常便利,但是在大拆建后,增加更大的容量,那么如此便利交通很可能将不存在。

其次,城中村实际上是很多城市低收入者的居住地,它的存在是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客观原因,反而更体现出广州城市发展的包容性,但如果将这些城中村拆迁后,这些低收入者的生活成本会上升很多,以电脑城为例,就是因为其所在的地段位置房租低廉、交通便利、有廉价的从业人员,所以这个地方的竞争力才较高;但如果城中村完全取消后,城市发展会出现断层,会出现很多问题。

广州发展到今天,没有很明确的发展方向,政治、经济并不是广州的核心竞争力,制造业也并不强势,所以我认为广州到现在仍未找到自身的发展脉络。

城市的发展最重要的是发展方向的把握,建筑只是其中的一个点,如果一个城市的发展定位变动过于频繁的话,城市很难找到自己的准确定位,发展步伐会被屡屡打断,而这种变动,往往不是一个城市的建设所能解决的问题。这与城市发展的管理关系更为密切,许多城市问题在每个城市都是存在的,但是我个人感觉,这些城市问题在广州更为突出一些。如果城市管理不能切实到位的话,亚运会可能只会是一个过程,之后城市的发展问题可能将依旧存在。

畅言网编辑:那就各位设计师了解,市民会不会认为亚运会不举办比举办要好?

陈海津:对于中国人来说,还是比较赞同一个城市举办大型活动的,这是一个城市实力的体现,但如果因此而对市民的正常生活造成很多不便和影响,那市民可能就又会觉得不举办更好。出现这种问题,主要就在于城市管理能否跟得上,这次亚运会实际上也暴露出广州市城市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

实际上,从现在城市规划发展的角度看,管理者对于城市发展的积极想法是存在的,但可能由于城市发展长期的纰漏过多,有些积重难返。总之,亚运会对于城市发展的好处是无可置疑的,对于城市道路、城市环境的改善是无可置疑的,但要注意的问题就是,一定要做好充足的规划,否则很可能影响到老百姓的生活,会让大家感到不方便,会有一些抱怨。这就反映出城市发展过程中很多无奈,想动动不了,最后只能靠行政命令,实际上这种情况在北京奥运会时也是存在的。

邓明:当然其中是不是每件事都做得非常严谨,每件事都认真考虑到了,还要总结讨论。办一个大型的活动,改造一个城市的面貌,有条不紊最好,但有时的确会存在很多的无奈。能靠行政命令来协调,某种意义来说,这也是我们国家的体制优势。亚运会的许多项目同时启动、同时进行,北京办奥运会的时候也是这样做的。加强宣传,多做工作,尽量减少对市民与老百姓严重的干扰,这也是一个需要上下齐心的事。我个人认为亚运会的举办对广州肯定是有好处的。从亚运会场馆的整体布局来说,场馆的规划和实施延续了广州城市的战略规划。这次亚运会的整体规划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为开一次亚运会的城市规划,而是更多地从城市运营的角度来考虑的。经过多年的大型的体育盛会研究,特别是从美国的亚特兰大奥运会开始,世界各国总结出来的大会与城市共生的方式、方法还是相当丰富的。

本次亚运会把亚运村设置在广州南部莲花山附近,它将会成为一个未来新卫星城的动力核。新建的广州通往深圳的第二条高速公路,沿亚运村边通过。并且接通了轻轨。完全解决了交通的便捷问题。政府将亚运村围绕满足亚运会举办期间使用的基本投入完成后,将随即转化为地产市场销售,其剩余地块会转让给地产商继续开发建设。这样的思路我觉得还是比较科学的。有了这样的规划思想,广州亚运村将来一定会成为广州的又一个区域中心。我个人认为,广州这样一簇一簇,卫星城似的发展模式。是城市扩张的较好方法,至少局部的交通与配套设施的压力能够得到一定控制。

以大型体育盛会带动城市,我个人认为广州九运会是比较最成功的。当然从会后统计来看,可能仅九运会的主体育场馆的会后使用率不是很高。但九运会进一步提高了全国人民对广州的城市印象,这是不争的事实。

说起运动场馆的会后利用,我想起“鸟巢”在当初的设计中是有很多功能的,都是为后期运营准备得。但好像接手的运营管理者并没有跟充分的将它很好地开发利用。“鸟巢”本身的形象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体育场,而独具其特殊的商业价值。最近听说鸟巢要更换管理单位了,希望新的管理者对“鸟巢”进行一定的再包装、在开发,当然在一定程度上可能还有政治瓶颈的限制。简单的门票不能解决大型场馆的日后运营问题,一定要进行再开发。最近水立方闭馆了,据说是引进了大型水上乐园项目,这类方式可能是必须的。

我们国家近年来举办大型赛事时,新建的场馆投入成本往往是非常高的,体育场馆建成之后,也就成为了城市里的一件雕塑。北京的奥运场馆毕竟有相当的纪念意义,一定程度会引起人们会后的持续关注,有进一步作文化、旅游包装的基础。而亚运会的影响力要远比奥运会小得多,所以亚运会举办过后,其场馆的再开发与再利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何降低当期投入可能是最最重要的前提。合理计划会后的体育商用途径,或许是主要出路。

责任编辑: Ryan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中国房地产人才教育网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九源国际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