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聚焦 > 北京消逝的古代建筑  > 正文
京城九门之正阳门
发布时间: 2013-10-12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网络配图

“正阳”,出自《史记》所载司马相如《封禅书》中“正阳显见,觉悟黎烝”一语。古人以南面为阳,“正阳”指天子正位于南面;“黎烝”则指北面称臣的民众。

四门三桥五牌楼,门洞高悬千斤闸

正阳门规格高于其它八门,素有“四门三桥五牌楼”之说。“四门”,指正阳门共有四个门洞,即城楼门洞、箭楼门洞、瓮城两侧的东、西闸门各一个门洞。而其它八门均只有两个门洞,即城楼门洞和瓮城单侧闸门的门洞,箭楼皆无门洞,只具备防御堡垒的功能。

“三桥”,指箭楼前方护城河上的正阳桥,其实是一座石拱桥,但宽阔的桥面被栏杆分隔成三路通道,居中的通道正对着箭楼门洞,称为御道,只有皇帝才能通行。“五牌楼”是指正阳门前那座“六柱五间”的跨街牌楼。在明代京城九门都建有牌楼,唯独正阳门牌楼的规格最高,有五个开间。如今只有正阳门牌楼得到复建。

古典小说描写战争场面,常提到遇有紧急情况时守城部队要放下千斤闸以断绝交通保护城门。如今的正阳门箭楼仍保留有一座千斤闸。那座用铁板包裹着木板制成的千斤闸,就悬挂在箭楼门洞拱顶上方的沟槽里,仅露出红色的底部。在箭楼大厅里,也有两根用于升降千斤闸的绞盘立轴,立轴上还留有穿入绞杠用的方孔。

网络配图

康熙登城救大火,慈禧回京扎彩楼

正阳门自古号称国门,在这里发生过许多历史事件。

明朝正德十四年(1519年),明武宗的堂叔祖宁王朱宸濠在南昌谋反,明武宗借亲征之名南下巡游,班师之日,在正阳门前举行了献俘仪式。明武宗叫人将数千名战俘都绑上标牌,斩获的首级都悬挂于高杆,标牌与高杆都系上白色飘带,闹得国门前方白茫茫一片,当时就被人称为不祥之兆。果然三个月后明武宗病重身亡。

由于明武宗没有后代,朝臣们只好立他的堂弟兴王朱厚熜为帝,即嘉靖皇帝。朱厚熜由湖北进京时,朝臣们认为他不是皇太子的身份,只能走东华门进宫。但生性固执的朱厚熜坚持一定要由正阳门入城,经大明门进宫。

清朝顺治元年(1644年10月19日),顺治皇帝由沈阳迁都北京时,也是由正阳门入城,就因为正阳门是国门。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4月24日),正阳门外的街区发生大火,康熙皇帝在得知百官均未到场救火以后,遂亲自出宫登上正阳门察看火势,并派遣大内侍卫组织扑救。次日上朝时,康熙皇帝严厉训斥了玩忽职守的官员们,他说“城外系汉官所居之地,遇此等事亦应协力料理,乃置若罔闻,袖手不顾,则他事亦因循坐视可知”。

网络配图

明朝永乐时期为了繁荣市面和扩充税源,曾在北京各城门口营建店铺用于招商,称为“廊房”。正阳门外的大栅栏商业街原名就叫廊房四条,与之并列的廊房头条、二条、三条也都存留至今。自明朝起前门大街两侧的商家不断向街心蚕食,先是在道旁搭建布篷摆摊,继而又加固成板房,最终扩建为长久的商铺,致使原本宽阔的大街被两排商铺切割为三条街道,形成了变窄的前门大街和西侧的珠宝市街及东侧的肉市街,所以清初诗人吴伟业说过前门大街是“布篷摊子满前门”。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义和团运动期间,正阳门箭楼毁于战火。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当年冬季,在正阳门城楼上宿营的英军印度兵因取暖做饭失火,又将城楼烧毁。

1902年1月7日,逃往西安避难的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返回北京,他们从永定门外的马家堡车站下了火车,乘轿由正阳门回到皇宫。为粉饰观瞻,顺天府尹事前清除了正阳门上的残垣断壁,找来棚彩匠人用彩绸和木料在光秃秃的城台上搭建了临时牌楼。当时有外国记者拍摄了这一场景。

网络配图

1903年至1906年,清廷重建正阳门,现存的正阳门就是百年前那次重建的产物。

天津至北京的铁路终点站原在马家堡,汉口至北京的铁路终点站原在卢沟桥。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期间,将马家堡的铁路延伸至正阳门东侧,将卢沟桥的京汉铁路延伸至正阳门西侧,这就是前门东站和前门西站的由来。

前门东、西两个火车站的客流,使得前门大街的商业区更加繁荣。为改善交通,1915年内务部总长朱启钤聘用德国建筑师罗斯凯格尔改造了正阳门。环绕城门的瓮城被拆除,箭楼成为孤岛,城楼两侧的城墙上各开辟了两个门洞,自清代起环抱瓮城形成的商铺荷包巷与帽巷也被拆迁。改造工程费为18万2千2百银元,拆迁费为7万8千银元。

经当时的大总统袁世凯批准,改造工程于1915年6月16日开工。那天在正阳门城楼上举行了开工典礼,朱启钤手持纪念银镐,率先刨掉了瓮城上边的第一块城砖。这柄银镐现存于首都博物馆,木柄上刻着“内务总长朱启钤奉大总统命令修改正阳门,爰于1915年6月16日用此器拆去旧城第一砖,俾永便交通”字样。

改建后的正阳门箭楼上,增添的那些挑台、挑梁、围栏,都是用钢筋混凝土制做的,外表刷上了白漆。有不少文章都说那是汉白玉材质,实在是一种误解。考察过北京城的瑞典学者奥斯伍尔德博士在1924年的著作《北京的城墙和城门》中评论说,德国建筑师罗斯凯格尔对正阳门的改造,确实达到了改善交通的目的,但是“广场显得过于西洋化,与城楼的风格不大协调”,尤其是箭楼,“还用一种与原来风格风马牛不相及的方式重新加以装饰……简直没有什么价值和理由”。不过在清末民初之际,北京的建筑确实有一阵崇洋之风,那时兴建的陆军部、海军部大楼(在张自忠路三号院中)、国会大楼(在新华社院中)、京师女子师范学堂(今新文化街鲁迅中学),无不采取西洋风格。

由于两大火车站紧傍着正阳门而建,令许多初到北京的人士都对这座气度不凡的国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著名历史地理学者侯仁之1931年来北京入读潞河中学,50年后他在《北京的城墙和城门》一书序言中回忆道:“当我在暮色苍茫中随着拥挤的人群走出车站时,巍峨的正阳门城楼和浑厚的城墙蓦然出现在我眼前。一瞬之间,我好像忽然感受到一种历史的真实”。

责任编辑: Xingyuan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中国房地产人才教育网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九源国际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