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多元化的社会结构,决定了我们的建筑设计风格在与国际社会接轨的同时,不应忽视传统文化的保留和传承。
据统计,国家体育场接待游客的日平均量2万至3万人、半年来共接待参观游客约350万人,可见人民大众是多么关注新建筑了。新闻报道中称,今年“十一”北京客运量近1.6亿人次,不难估计,外地游客到北京来,不少人都会去参观代表新北京的“板凳(CCTV新址)、水煎蛋(国家大剧院)、鸟巢(国家体育场)”等新建筑。关注建筑、关注建筑文化的人多了起来,我们建筑师心里自然很高兴,但是普通老百姓是不是能从这些新异的建筑中感受到舒适和愉悦?或者说,这些建筑是否真正符合更广泛的中国普通市民的生活尺度?
现在我们城市的建筑现状说到底还是无法令我们满意,城市没有特色,交通混乱,建筑水平参差不齐。与我国飞速发展的经济比起来,建筑行业在这20年里着实没有取得什么特别值得骄傲的成绩。虽然职业建筑师们有着种种的理由,也在做着种种的尝试和努力,但事实却让我们有些汗颜。
近十年来,在北京、上海和广州,有不少国外建筑师“趁虚而入”,他们的作品在上述城市中问世。与此同时,舆论界对他们的作品也有诸多争议,既有赞赏也有批评否定,众说纷纭。好在如今言论比较自由,没有“打棍子”的。有这样一种说法:建筑产业中一种重大技术的出现,往往会开拓一个新的建筑世纪。有争议不要紧,需要用一个时代来说话。还是那句老话,建筑的功能是基本的,形式是首要的。同一功能下,建筑可以用多种表达形式,形式在某种意义上是可以单独进行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