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聚焦 > 建筑师的社会责任  > 正文
赵喜伦:传统不该丢弃,建筑不可随便
发布时间: 2009-12-21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转载自: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退休高级建筑师 
我国多元化的社会结构,决定了我们的建筑设计风格在与国际社会接轨的同时,不应忽视传统文化的保留和传承。

国家大剧院(图片来源:六龙网)

据统计,国家体育场接待游客的日平均量2万至3万人、半年来共接待参观游客约350万人,可见人民大众是多么关注新建筑了。新闻报道中称,今年“十一”北京客运量近1.6亿人次,不难估计,外地游客到北京来,不少人都会去参观代表新北京的“板凳(CCTV新址)、水煎蛋(国家大剧院)、鸟巢(国家体育场)”等新建筑。关注建筑、关注建筑文化的人多了起来,我们建筑师心里自然很高兴,但是普通老百姓是不是能从这些新异的建筑中感受到舒适和愉悦?或者说,这些建筑是否真正符合更广泛的中国普通市民的生活尺度?

遗憾的是,这个问题常常并不能得到肯定的回答。

我国的经济发展不是很平衡,有发达地区,也有欠发达地区。中部地区正在“崛起”,西部地区处于大开发阶段,建筑文化呈现多地域、多层次的多元结构状态。建筑师在创作上既要传承、转化、创新,又应突出地域特色。建筑行业总的发展趋向是既要现代化、国际化,又须融合在本土文化之中。

现在我们城市的建筑现状说到底还是无法令我们满意,城市没有特色,交通混乱,建筑水平参差不齐。与我国飞速发展的经济比起来,建筑行业在这20年里着实没有取得什么特别值得骄傲的成绩。虽然职业建筑师们有着种种的理由,也在做着种种的尝试和努力,但事实却让我们有些汗颜。

近十年来,在北京、上海和广州,有不少国外建筑师“趁虚而入”,他们的作品在上述城市中问世。与此同时,舆论界对他们的作品也有诸多争议,既有赞赏也有批评否定,众说纷纭。好在如今言论比较自由,没有“打棍子”的。有这样一种说法:建筑产业中一种重大技术的出现,往往会开拓一个新的建筑世纪。有争议不要紧,需要用一个时代来说话。还是那句老话,建筑的功能是基本的,形式是首要的。同一功能下,建筑可以用多种表达形式,形式在某种意义上是可以单独进行研究的。

应该看到,很多时候中国建筑师的主动性是非常差的。他的设计能否得到落实,其决定权更多时候掌握在当地官员、开发商等层面的人物手中。其实这些人对于建筑的理解程度并不高,并不具备前瞻性,也不代表长远意义上的潮流趋势,结果直接导致了建筑师最终只能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进行设计和创作。

不过,中国建筑师也要有足够的乐观精神,因为当代中国建设工程量之大为世界之最,中国建筑师,特别是有朝气、有个性、善创新的青年建筑师,身负重任。建筑的设计创作需要有团队精神,发挥集体智慧,才更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我们高兴地看到,有些设计院里正在形成和发挥着团队精神,在地方建设中,他们注重于创造富有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的作品。

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崭新的时代,在这里我们可以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圆那延续了几百年的建筑创作之梦。

未来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在建筑方面有哪些必然趋势,我们如何评估和预测这些趋势,将很可能决定建筑向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所以必须要把握好。

责任编辑: 畅言网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