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聚焦 > 五花八门的建筑设计之墓地  > 正文
天子陵墓为何不种柏树
发布时间: 2012-03-27   来源:网友Hevcdx投稿 

图片来源:百度

在古代,平而无封土者则称作“墓”;“丘”指墓上的封土;“丘”又叫“冢”,意思是高大的陵墓,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王昭君的青冢;“陵”是对帝王坟墓的称呼。青冢的说法来自杜甫诗《咏怀古迹》五首之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雨,环珮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另外衣冠冢的来历同样能证明冢也就是“丘”,属于高大的陵墓。因为第一个衣冠冢是唐玄宗命人为杨贵妃修建的。杨贵妃自缢身亡,只留下一只鞋子和袜子,太监找不到尸首就拿它们埋葬复命了,正所谓“怨粉愁香委路歧,只有罗袜使人悲”。而作为“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杨贵妃的陵墓肯定是高大的“丘”,而不是寻常的“墓”。

平而无封土者则称作“墓”。《礼记?檀弓上》中“古也墓而不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墓没有封土,“坟”就是“丘”即封土的意思。从这句话也可以看出最古老的墓葬形式是没有封土的,封土是作为一种区分尊卑的等级制的需要而产生的,添加了更多的社会意义。因此“墓”也是最基本和最朴素的埋葬形式。南宋圆悟禅师诗云:“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著群哭相送,入在土皮里。次第作豏草,相送无穷已。以兹警世人,莫开眼瞌睡。”该诗对世俗之人的生死观念颇为不屑,大大贬损了一番,将坟墓比做土馒头,十分诙谐幽默。但是土馒头是隆起的,应该指的是“墓”而不是“丘”,当然作者在这里可能没有这么细致的区分,而只是一种概括的说法。

从单纯的墓到带有封土的丘的转变是与人们的生死观念分不开的。古人认为人死后还有灵魂,即变成“鬼”,以另外一种形式存在,既然人们并不会完全消失,其财产、地位就当然可以带到“另一个世界”,去享受、去彰显。这也导致了陪葬品以及与身份地位息息相关的带有封土的“丘”的出现。古时候这种观念大行其道,绝大多数人都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甚至控制。虽然“子不语怪力乱神”,但“不说”的说法本身就说明孔子认为“怪力乱神”有存在的可能性,但是又过于虚无缥缈。其实殷商时期祭祀以及丧葬中的人牲和人殉制度就是当时人们在蒙昧状态下“敬事鬼神”的典型表现。直到东汉时期,这种局面才被打破,至少给人们提供了另一种思路。东汉著名无神论思想家王充在《论衡·论死》中雄辩地反驳道:“天地开辟,人皇以来,随寿而死,若中年夭亡,以亿万数。计今人之数,不若死者多。如人死辄为鬼,则道路之上,一步一鬼也。人且死见鬼,宜见数百千万,满堂盈廷,填塞道路。”王充的说法掷地有声,极富感染力,在一千多年前就有如此见识实在不简单,比起如今许多“不问苍生问鬼神”的人来说要高明许多。但是王充并没有说服大多数人,他们依旧大修坟墓,虽然“丘”“墓”各不相同,但都是想为死后成为鬼时有一栋别墅或者茅草房,在心理动机上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责任编辑: Ryan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