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聚焦 > 用世界语言引领中国设计  > 正文
余立:让建筑师职业在中国生根
发布时间: 2011-06-02   来源:网友大黄蜂投稿 

建筑师中,聪明的很多,余立认为自己并不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但他却做出了聪明人不一定能做成的事——白手起家,将一个民营的建筑师事务所发展成为国内顶尖的建筑设计咨询公司之一,率领着两百多人的设计团队,探索着中国建筑设计行业职业化的模式。

学习

很多建筑师走上建筑设计这条路是因为小时候喜欢画画,余立也不例外,有所不同的是,他对建筑的偏好有着更多的自觉性,作为哈尔滨建工学院的子弟,哈建工的校园是余立小时候玩耍的乐园,当然也少不了跟着大人在各个教室里穿梭,这其中,最吸引他的就是建筑系,后来,与建筑系老师的接触更坚定了他从事建筑设计的决心,1978年放弃了上一年入学的机会,再次参加高考,他考上了同济大学的建筑系。

然而,大学里学习以及感悟的东西,在他后来二十多年的实践和思考中不断地变化着,从中,余立不断有新的认识,新的定位,现在对建筑的理解和认识,与当年已经有巨大的差别。“其实我觉得建筑设计行业就是咨询服务行业,这是我们上大学时不会教的。”大学里的建筑教育,往往把建筑提升到艺术的高度,更愿意把建筑系的学生们培养成为艺术家、画家一类的人,“当时老师是这么教的,大家也都这么理解的,其实不完全是这样,建筑师有更多的社会责任要承担,建筑师和人的生活乃至社会各方 面联系都十分密切。”

建筑师余立

但余立还是认为在大学时所受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他以后的建筑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这人还是比较容易接受新事物的,当时的老师现在都可以记得起来,我觉得从他们每个人身上都学到了不少东西,这些东西可能在那个时候对我很有帮助,但现在看来或许并不是那么重要,甚至可能是错误的,但并不妨碍我感谢他们,因为我确实是从那儿入门并开始了解建筑设计这个行业的。”

毕业后,余立就业于北京的中国建筑技术发展中心,做了几个项目,很快就成为所里的业力骨干,并在五年后被推荐到荷兰学习,这是一个短期的培训,但余立在荷兰一呆就是七年。

“影响我事业发展最大的一个人,是我读博士时的导师。”余立的博导是世界著名建筑理论家聪尼斯教授,“我在荷兰最大的收获一个是对建筑的更全面的认识,另一个是更理性的思维方式,就是看问题,处理问题,包括解决问题的方式,确实是重大的提升,所以非常感谢我的导师,他对我的改变是巨大的,或许他自己没有那么明显的意识到。”

  “有时候问题比较复杂,很多事情同时发生,你要很快的分析判断,哪个是最主要的,哪些是不必关注的,只有受过严格的训练,思维才会变得很快、很敏捷。”余立认为做建筑设计同样非常复杂,需要迅速理清思路,“做设计时你的脑子是怎么运转的,怎么找合适的信息,如何去评价这些信息,讲起来很抽象,甚至也不一定说得清楚是怎么找的,但是后来我仔细分析起来和当时受的思维训练有很大关系。”余立认为这也影响到他后来和业主的沟通,“我不是很聪明的人,但我碰到复杂的问题就会很敏 感,很快作一个判断,如果一种方法肯定是不行的,就不要再去想;哪个路能走通,根据几个指标判断,选择就能变的很明确。走不通时,马上另择他法。这样不容易钻牛角尖,可以很快找到答案。”

创业

余立的求学之路实际上并不是一帆风顺。1977年国家首次恢复高考的时候,余立被一家中医学院录取,他没有去。而去荷兰之初,因语言不通,一时未能联系到合适的学校,归国日期临近,与教授的预约却要等一个月,于是余立拿着荷兰各个建筑院校相关专业教授的办公地址逐个登门拜访,一直到第六位才受到接纳。正是这样的执着、耐心,向着目标努力的精神,才有着后来商海博击的成功。

1994年,经过朋友的介绍,余立投入所有的积蓄,加入了一家澳大利亚设计公司在中国开办的合资公司。这样,他成为京澳凯芬斯设计有限公司的股东以及总设计师,干了八年,中间因为人事,离开过一段时间,而就在离开的这段时间内,他做了使他名声大震的建筑——中华世纪坛。

对于中华世纪坛,十年后,余立的评价是“感受最多的一个工程”,相信这里的“感受”不仅包括建筑设计本身,更多的是建筑背后的故事以及那一段创业过程的小插曲。

2002年,余立和另外三个“海归”合作创立了北京翰时国际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这个注册地是亚特兰大,主要业务在国内,经过五年的运营,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不久前,翰时国际收购了京澳凯芬斯设计有限公司的股权,解决了资质的问题,拥有了多个分支机构,企业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然而,说起创业艰难,余立有着深刻的体会。“我们刚开始非常惨,大家都没钱,白手起家,一个我过去的客户借了我五十万。”余立说他用这五十万做了很惨的几件事,比如说一个很小的设计业务, 为了和甲方搞好关系,买了贵重的礼物赠送,然而做完后一分设计费也没收回;后来另一个工程,吸取了教训,事先收了定金,最后到手的也就只有这点定金。“当时真是挺艰苦的,后来做了一两个项目, 维持下来了。现在的情况就好多了,很不容易。”如今余立带着笑意回忆当年的艰辛,听者不免很容易 地想起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那句名言。

建筑师余立作品

沟通

余立和很多业主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这得益于和业主的良好沟通,“不同的业主有很多相同之处,只是性格不同、表达方式不同,然而他的目的非常简单,就是要你提供合适的服务。沟通是两方面,一是你要表达,二是你要理解。你要懂得,才能表达正确的东西。有人确实很能表达,但表达的东西不是甲方要的,没有用。你不应该说我能做什么,而应该问他想要什么,这才是真正的沟通。”

“我们就是个咨询公司,我们做很多咨询工作,当然这种咨询是和我们设计师相关的,包括楼盘的策划、定位。特别是有些业主,没搞清楚做什么项目对他最有利的时候,我们从设计角度给他提很多意见,努力把项目做成功,从而赢得很多信任。”但自公司成立以来,他从没有陪业主去过娱乐场所。余立认为翰时国际的宗旨就是让业主得到服务,“你做的这个服务是准确的服务,不是说你做得多就是好,而是做业主最需要的。后来客户找我们就是认为我们真心在帮他们想,帮他们解决问题,我们的客户,只要做过,基本上都回来,所以我们现在的项目非常充足。”

余立认为形式是设计的结果,不是出发点。“建筑形式是不可回避的,是很重要的,但看你是出于什么目的去做。建筑语言是可以创造的,根据审美新的取向、新的变化,包括建筑材料新的变化,都会有新的语言出来,例如现在的玻璃幕墙,实际上是一种建筑材料诞生出来的建筑语汇。”余立认为建筑设计的出发点是在设计中解决问题,而这问题不仅是为使用功能提供空间。“功能,现在大家都强调, 但这是个很笼统的概念,很多的设计可能确实提供了使用空间,却忽略住在其中的人的感受,而感受好不好,也是功能的重要方面。”

“我们自己觉得不错的一点就是我们现在设计的房子卖得都很好,没给业主拖后腿,解决了市场上的问题,这是很重要的。”余立认为他们做的建筑设计是在作产品,把业主的工程当成试验品,以求得到轰动效应不是他们的目的。“我们做的东西和我们公司挺象的,不是特别张扬的,也不很注重广告效果。但我们追求解决问题方式上的创新,坚持下去,我们会有自己的独特风格的。”

探索

余立认为中国目前建筑设计行业的机构复杂,国营的、合资的、私人的、有限责任公司、无限责任 公司、合伙制,什么都有,非常混乱,导致很多有资质的公司却没有设计能力,而有设计能力的却没有资质,还要挂靠盖章,这和中国建筑师存在的历史极短,建筑管理尚处在初级阶段有关。“建筑设计这个行业在中国很短,不到一百年,而国外是几百年历史。建筑师职业也一样,是从外边学过来的,包括行业的市场化运作模式,设计企业的经营方式,历史都是很短暂的,不过二三十年。而原来都是计划经 济,设计院不是咨询服务机构,而是政府的职能部门,缺少建筑设计行业基本的特征,因为任务都分配来的,所有的人都拿一样的工资,做得好坏和收入生活水准没关。”

建筑师余立作品

因此,余立认为当务之急是要探索出一个适合中国的行业机制。如今,根据翰时国际的业务来源,公司有能力进一步扩张,然而余立认为公司的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好。“我们认为这个机制很重要,要有一个能让好的设计师都能待下来的适合的机制,公司就会越做越好,从而不断地设计出好的作品。这是我们的追求目标,不是说我们不想盖一两栋‘CCTV’,我们目前没这个能力,但我认为只要我们坚持按一个良好的机制发展下去,早晚有一天我们也会设计出那样的作品。也许有一天我做不了了,但我们 会有更出色的设计师,我们的机制容得下做出这种设计的人。”

近期,翰时国际花了几十万元,和专业软件公司合作开发了一个设计管理软件,将公司所有的管理信息化。这是一个办公自动化系统,公司所有的信息都在这个系统内,根据员工的职位确定权限,获取不同资源,实现实时交换,而每一个人所做的工作也在此平台上,项目经理可以随时调控。从入门打卡到年终考核,工作量、评分、产值累计全部自动。员工的工作的各个程序,可以方便的在电脑上查询和管理。“这样的管理系统,我接触的同行里好多人在做,但比我们简单的多,象我们这样都挂在一个大的系统之下的我们还是第一个,据我们所知,在这个行业里,在我们周围,我们的系统是最完整最全面的。”

目前,这个管理系统正在试用中,尝试这样的管理模式,是翰时国际对管理的全新实践,也是余立目前追求的目标。“在国外的事务所,每个人的工作职责和目标很清晰,而中国并不是。中国这个行业本来就新,作为机构运作的历史很短,像我们这样的设计公司,大家其实都不知道应该怎么做才更科学更合理,但你可以把国外的模式搬过来,尽管这个模式和中国的文化和价值观是有差异的,如何把两者融合在一起,成为中国自己本身的东西,必须与中国文化结合。”翰时国际正在探索一个在中国文化背 景下的建筑设计机构的运行模式。

责任编辑: Helen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中国房地产人才教育网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九源国际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