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聚焦 > 用世界语言引领中国设计  > 正文
在场建筑:在寻找中成长与前行
——访在场建筑钟文凯与刘宏伟
发布时间: 2011-06-07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在场建筑作品:白米仓胡同四合院翻扩建

畅言网:目前国内比较活跃的建筑师,大部分都有海外背景,你认为现在年轻的建筑学子们去国外进行深造是非常必要的吗?

钟文凯:在国外学习工作的经历对年轻学生来说肯定是有益的,应该鼓励他们走出去。除了工作学习,旅行也很重要。现在资讯非常发达,很多的图像、杂志呈现在我们面前,但是好的建筑还是要身临其境的,看图片和到建筑现场去感受差别巨大。在国内学习有一个不利条件,这里没有太多好的作品让学生去感受。很多国际大师在中国留下的新奇建筑在项目类型上存在着特定性。实际上国外有很多经典的建筑杰作并不是什么标志性建筑,而是非常小型的建筑物,可能是住宅、学校、小教堂、博物馆等等。

刘宏伟:某些建筑大师在中国的作品少了很多丰富层面的东西,这些大师来到中国,甲方带有很急迫的功利性,请大师来就要看到炫目的东西,建筑师也知道我不做炫目的东西,我就白来了。在这种情况下未必能产生能经得住时间考验的作品。我的体验是中国这个社会里大家普遍存在一种心态,就要看到让人惊诧的东西,这是一种带有强烈功利性的预期,这种状况对中国广大的建筑师造成很大的压力。

钟文凯:能做出好建筑也不能仅看几个建筑师,主创人员的作用可能很重要,但只是其中一部分,更多的是团队的力量,还需要各种合作的群体,包括甲方的素质、技术的成熟度、施工环节的监管等等。所以建筑设计是综合的事情,我们看到其他一些国家特别是欧洲的国家,能够持续不断产生好的建筑作品是因为那里有一片土壤,包括建筑师的传承、各种文化因素的影响、建造的传统等等。建筑师成长的环境必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设计。

刘宏伟:还有一个因素是改变不了的事实,国外私有化体制创造了个体性业务的来源。相对来说在中国除了政府项目和商业地产以外,独立实践的建筑师就剩下很小的市场,这种情况决定了中国建筑缺少很多丰富层面的可能性。因为建筑师最理想的状态是和真正使用建筑的人有直接对话的关系,上面说的两种情况,建筑师都很难和最终的使用者直接接触。

钟文凯:和我们合作的一些私人业主,是中国这十多年来逐渐出现的一个阶层。在这些项目里我们会有密切的沟通,他们能够迅速地做出回馈,一些业主和我们有着类似的经历,更容易认同和接受我们的想法。

畅言网:当今的中国几乎汇集了各个发达国家的“建筑语言”,一些海归建筑师事务所正在迅速地成长,您如何看待海归建筑师的竞争优势?

刘宏伟:优势更多在于思考的方法和对一些信念的坚持,不会盲从。中国这个环境里,经过几番学习和模仿,大家对很多形式都已经麻木,各种各样千奇百怪、丑陋的建筑都可能出现。但是这不是一个良性状态,短时间内大家容易失去判断力。应该对中国建筑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钟文凯:在一个优秀的事务所工作是一段宝贵的经历。看到一张建成的图片和参与到其中的设计完全是两回事。我曾在贝聿铭 考伯 弗里德事务所工作,至少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要实现好的建筑,必须要有好的团队合作,超乎寻常的努力和严谨的态度。这是对我们非常好的影响。

在场建筑作品:MY GYM国际儿童教育中心室内设计

责任编辑: Helen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中国房地产人才教育网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九源国际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