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聚焦 > 建筑的人文关怀  > 正文
刘玉龙:医疗空间设计应当向人本主义过渡
发布时间: 2013-09-16   来源:网友烟波的蓝投稿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刘玉龙

医学是“治病”还是“救人”,如何通过“治病”达到“救人”,“人”和人所得的“病”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这些问题一直在不断引起人们的思考和争论。在一些医院,医院对病人的委托托管传统,在现代主义医院建筑设计上表现为对流程的强调。住院病人在医院作为疾病载体被迫在建筑流线、效率和整齐划一的空间环境里流动,这是“以病为本”的理念,指导着医院的治疗和建筑空间设计。那么,医学建筑如何从“以病为本”走向“以人为本”呢?针对这些问题,了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刘玉龙在媒体采访中娓娓道来。

设计梦想:在所设汁的医学建筑“容器”里,更好地容纳当前的和长远的,功能的和精神的,生理的和心理的各种活动。

挥别“施予”——人本主义的医学建筑发展趋势

据了解,医疗建筑是在西方19世纪以后,现代技术要求不断发展,功能设计要求不断明晰的情况下,才真正成为独立的建筑类型。在西方传统医学时期,疾病代表罪孽,医生代表上帝。病人既是疾病的携带者,也是医生提高医术的实验对象。入院病人被要求穿上统一的病号服,病人住院后除了特殊时间不能离开病房,同时病人要接受医护人员的管制。病房的设计和配置,要求统一性,即整齐划一,房间里是简洁的家具和物品。病人只有被动配合和接受医生治疗计划和安排。这些种种因素都容易使病人产生疾病之外的焦虑、害怕等额外的心理和精神上的负担。

对此,刘玉龙说:“现代医疗建筑是‘控制’和‘施予’型的,它起源于历史上‘教堂——医院’的空间一致性,到了科学医学时代,医疗建筑通过对功能的研究和强化,给病人提供高效率、专业化、见解一致的空间;但‘控制’和‘施予’的性质没有变,病人进了医院就像一个物品在流水线上滚动,登记、分类、治疗、手术、痊愈出院,仍然没有主动性,心理空间原型没有变,其感受与‘教堂—— 医院’里的病人感受一样没有质的变化。对这些缺陷的修正,诞生了医疗‘以病人为中心’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相比来讲,中国传统医疗和医疗空间具有朴素的人本主义属性,而近现代医疗和医疗建筑在继承了西方现代医疗和医疗建筑的成果的同时,也继承了科学医学和功能主义建筑重视疾病、重视技术而忽视人的心理需求的弱点。”

针对这种现象,刘玉龙表示:“面对当前中国社会需求,在借鉴西方当代医疗建筑发展经验的同时,当代中国医疗建筑在规划上,迫切需要运用多种手段来形成资源平衡的医疗空间布局,在设计方法层面,则需要根据医疗设施不同人的使用需求,在门诊、医技、病房等主要组成空间中参照西方已有经验,根据中国具体情况采用适当的设计策略。这其中最为特殊的是由于人口众多而形成的大量一般病症的医疗需求问题,需要采取适宜的方法以求得医疗效率和医疗质量的平衡。”

刘玉龙强调:“医疗的目的‘为人’意味着对病人不是‘施予’的照料和控制的治疗,而是让病人能动的生活而不是被动的生活。医疗活动应当是科学医学和人本主义的有机结合。医疗建筑设计中更重要的是针对人的需求,将功能需求和人的心理需求结合起来,当代更注重在功能主义基础上,向重视建筑的文化价值和人本意义方向发展。和谐之美是医疗建筑的最高形式。”

有机融合—— 以人为本的医学建筑设计理念

从某种意义上讲,医学建筑是形式,医院的功能、用途才是内容,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而医院的功能和用途与社会和时代以及科技发展休戚相关,人们对疾病的看法决定着医院的功能,也同时影响着医院的建筑。

然而,目前很多医院建筑空间设计都是基于“以病为本” 的理念来设计的。这里建筑的首要特征就是“隔离”,医生对“病”不对人,把人看成客体、看作“物 的存在。这种医疗理念简单把人划分为“有病”,或“没病”,医院门诊部是个分水岭,经确诊:“没病的人”回家,“有病的人”吃药、打针、手术、住院。这种医疗理念,把医院和社会分成了两个世界。

福柯曾说:“人们有什么权利把一个因贫穷而被迫到医院里寻求帮助的病人变成观察的对象?因为这种救助的原本就是为他而设定的。现在他被要求成为一个目视的对象,因为需要从他身上辨识的东西是被用于增进其他人的认识。”

由此可见,以往在医疗中将人视为疾病载体的陈旧观念,不仅在过去,也在当今社会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批评。

其实,医院和社会这两个世界的联系是很紧密相连的,而不是封闭隔离的,两者的关系是交叉重合的。

刘玉龙说:“现代学者提出的‘医疗应该基于‘人’而不是人所患的‘病”是非常有道理的。因为医生面临的是人而不是病,如张三、李四都得A病,但治疗方法则是因人而异,这个理念在中医的治病理念中有丰富的描述。”

“现代医学也持相同的观念,即一个一个人的‘病’源,有着很多主客观原因,有生理的、心理的因素,还有社会的、人文的、环境的因素,应当从客观的角度,用理性的办法来处理和治疗疾病。比如同样是得了A病的人,有的人心理承受力强,乐观豁达,而有的人心理承受力弱,悲观厌世;在此情况下,前者能迅速痊愈或存活,而后者则治疗效果不好。”

因此,很多人在医学建筑里推崇和实践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刘玉龙认为:“医疗活动的主题首先是人,其次才是人所患的病,医学建筑设计是为医院所做的医疗活动服务的,应当也必须创造出符合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的,同时也符合医疗保健的高效空间。”

“所谓‘有机融合’就是基于以人为本的建筑设计理念,建筑师在设计时, 要考虑到医院的专业特点和方方面面的主、客观因素。如医院里有医护人员、长期住院的慢性病人、短期住院的急性病人、门诊病人、陪护人员,还有各种管理人员、后勤人员、服务人员和学生等人;应根据他们在医院的工作生活特点,并考虑各种各类人的特点和科室类别设计室内建筑空间。”

刘玉龙表示,在他的医学建筑设计实践中,他努力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融会到建筑设计空间。

他设计的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门诊楼,就具有相关特点:

1.塔台式建筑体形;

2.枝状空间模式和医疗街空间的运用形成“E”字形的建筑布局;

3.院落自然空间的引入;

4.方便病人的分层门诊挂号取药构想;

5.医生单独设办公室,诊室作为医生病人的“会客室”的医患分流点。

无心插柳——成就独特设计理念

作为同济大学建筑系的高材生和清华大学的工学博士,刘玉龙的设计思想既有海派文化的时尚、新潮、先锋,又有京派文化兼容并蓄,并吸纳了工作实践中有益经验。

作为知名医学建筑设计师与理论研究者,刘玉龙虽然设计作品与著作丰富。但是,他撞入此领域,却源自一一个偶然的机会。l992年,毕业后的刘玉龙来到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并同时攻读了硕士和博士学位。2000年,清华大学筹办医学院,拟比照哈佛、UCLA等名校创办世界一流的医学学科,同时在临床领域将长庚医院的医疗品质和经营发展理念带入清华, 培养更多的优秀医疗工作者。此时的刘玉龙, 作为内地负责建筑师与台湾建筑师合作,参与了长庚医院的建筑设计工作。自此,刘玉龙开始关注和研究医学建筑设计问题。

为做好医学院和医院设计,近年来,刘玉龙利用各种机会,考察了美国、澳大利亚、法国、德国以及香港和台湾等地的大学医学院和医院,并完成了以医疗建筑为研究方向的博士论文。在此领域的辛勤耕耘中, 刘玉龙深刻地意识到, 医院建筑“以人为先”、“以人为本”的重要性,并依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设计理念。

责任编辑: Ellen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