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旧工业建筑改造中低技术应用的探讨
发布时间: 2013-11-28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由于现代城市发展扩张的需求,旧工业厂区尤其是工业集聚区缺失了原有的发展动力。旧工业区向新型居住区和商业区转变的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屡见不鲜,怎么样将旧工业建筑的改造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城市发展模式相结合,利用低技术手段在旧工业建筑改造与低碳、低能耗城市发展策略中找到平衡点是城市发展规划的新挑战之一。本文主要探讨了旧工业建筑对于城市发展的意义及在改造再利用过程中低技术的应用。

旧工业建筑,或曾经见证了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工业文明的发展,具有不菲的历史价值;或因为结构依旧坚固,材料性能保持完好,具有很强的物质价值;或者历史价值物质价值兼而有之。改造再利用旧工业建筑,要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缩短工期,节约能源、资源。因此,保护、改造再利用旧建筑具有很重要的历史意义、文化意义、经济意义、环境意义[1]。同时,随着“可持续发展”在国内的推广,呼吁表达回归传统和自然地“低技术”应用的声音越来越多。将本就有着“废物利用”韵味的旧工业建筑改造与低技术手段相结合,对于实现“低碳、低能耗”的建筑设计新思路有着重要意义。

1 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的价值

旧工业建筑的改造再利用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历史文化价值:在我国,许多原本担负着新中国工业发展的重要职责的工业厂区和厂房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实用价值。然而,它们记载了城市工业文明的发展历程,还承载了许多产业工人和城市建设者的集体记忆。保留它们对于记载一个城市的工业文明变革,对于积淀一个工业城市的工业文化内涵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二、艺术审美价值:从审美方面考虑,在推崇机械美学的时代里,工业建筑曾经是工业时代最完美的象征。这种机械美学的审美观仍然流行在当今的一些建筑领域[2]。所以,重新开发旧工业建筑艺术审美价值有着重要意义。三、资源利用价值:在我国,虽然大量工业厂房和厂区都史建与上世纪50、60年代,但许多厂区的建筑主体结构保存完好。甚至,由于城市更新速度的加快,许多建成不久年轻的厂房也被规划到旧建筑改造范围。因此,在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下这些厂房建筑依然有再利用的价值。

2 低技术在建筑中应用的意义

“低技术”是国外最近流行的一个词汇,叫low-technology,或简化为lo-tech,指的是工业革命前的传统手工技术。低技术虽然提出很早,从广义上讲在中国的传统建筑中低技术应用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但这种概念最近才开始流行,在最近建成的建筑中引入这种理念的最典型例子是2010上海世博会的诸多场馆:城市最佳实践区的德国汉堡之家、法国罗—阿大区案例馆,不约而同采用塑窗框提高隔热效果,技术简单效率很高;台北案例馆介绍的“垃圾零掩埋”经验,依靠周密细致的管理,为处理城市垃圾提供了“低技术”解决方案;西班牙馆的藤条遮阳的“自遮阳”技术、国家电网馆的“穿堂风”设计,主题馆的绿化墙,都是“低技术”的降温方案,巧妙地运用了自然之力。“低技术”是一个很精彩的思考角度。它让我们重归自然,去挖掘人类早已拥有的智慧,选择那些低排放甚至负排放的生产方式,去开发不需要大量投资的手工技术……“低技术”不仅是一种时尚,更是一种理念,曾有人举例说:譬如大家都觉得用餐巾纸、一次性筷子方便,尽管知道这样会浪费自然资源,但很多人并不在乎。只有当可持续发展理念形成共识并成为人们共同的价值观时,才有可能让大家自觉自愿付出,而不用提醒。在不断追求“高、精、尖”技术的今天,“低技术”表达的是回归自然和传统。相对于高新技术在建筑中的大量应用,地区性的低技术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体现了全球化与地区化的“哑铃模式”的双极发展。这些地区性传统技术相对成熟、易于操作,并且造价低廉、生态环保,在能源消耗、保温隔热、通风排水等许多方面体现了极大的生态价值。低技术应用门槛低,便于就地取材,在经济和技术受限地区,以较少的投入就能获得较大的效益[3]。

低技术因为建造的地理、气候、经济等原因具有以下几个标准: 1、就地取材与技术融合的原则; 2、生态物质的循环概念与再生利用理论; 3、集约原则。同时,旧工业建筑的改造正是以开发建筑的保留价值,充分利用、节约可用资源为出发点,这与低技术所推崇的理念有着相同的根本目的。因此,在旧工业改造中广泛使用低技术手段对实现低碳、低能耗的建筑设计理念有重要的实用意义。

3 低技术在旧工业建筑改造中应用的实例分析

3.1 德国杜伊斯堡风景公园设计

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位于德国鲁尔区,是当地政府为了有效利用该地区的废弃工业建筑而进行的规划措施,世界上诸多著名建筑师、景观设计师都参与了其中的规划与设计。杜伊斯堡风景公园就是埃姆舍公园中的重要公园之一[4]。杜伊斯堡风景公园的改造保留了原有厂区的整体框架,利用许多低技术手段将许多厂房和及工业价值赋予新的使用价值和景观价值。例如:将废旧船舶被资源保护主义者定义为工业纪念碑,潜水爱好者也开始在煤气罐里练习潜水(如图1),巨型仓库的厚重墙壁已被攀岩俱乐部开发为攀岩区(如图2),原有变电站也被改造成餐厅及旅客咨询中心,废弃的铁路线路堤被处理成独特的“草地”,厚重的墙体变成了山地景观中的“岩石”,生锈的熔炉上到处缠绕的金属看起来像是“工业巨龙”[4]。在这些改造中遵循的基本原则都是尽可能的因地取材,减少工程量,利用简单实用的低技术手段巧妙的处理好旧与新,破与立,工业建筑与自然景观的各种关系。从而达到既保护了原有建筑的历史意义,保留了原有的主体结构,符合低碳、低能耗得时代意义,又开发出了新的功能作用,可谓一举多得。杜伊斯堡风景公园的成功改造颠覆了人们以往对破旧、污浊、重金属气息浓厚的工业旧厂房与城市休闲公园格格不入的原有印象。

3.2 北京798艺术区

798艺术区所在地,原为上世纪50年代由德国援建的北京华北无线电联合器材厂,后来大量厂房闲置。上世纪90年代末,为进行抗战群雕的艺术创作,中央美术学院隋建国等教师租下部分厂房。如今,这里23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里,已接纳390余家中外文化创意产业机构[5]。798艺术区的改造与以往的政府集中规划改造不同的是:798艺术区的发展伊始于艺术家们的自发集聚,2000年12月,原700厂、706厂、707厂、718厂、797厂、798厂等六家单位整合重组为北京七星华电科技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七星集团是北京市及电子城园区最早一批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由于对原六厂资产进行了重新整合,一部分房产被闲置了下来。为了使这部分房产得到充分地利用,七星集团将这些厂房陆续进行了出租。2002年2月,美国人租下了这里120平方米的回民食堂,改造成前店后公司的模样。罗伯特是做中国艺术网站的,一些经常与他交往的人也先后看中了这里宽敞的空间和低廉的租金,纷纷租下一些厂房作为工作室或展示空间。“798”艺术家群体的“雪球”就这样滚了起来。由于部分厂房属于典型的现代主义包豪斯风格,整个厂区规划有序,建筑风格独特,吸引了许多艺术家前来工作定居,慢慢形成了今天的798艺术区。798厂区的设计方为前民主德国,当时邀请了50多位德国设计师。因此厂房的设计有着典型的德国现代主义包豪斯风格(如图3)。厂房大多注重实际使用功能,造型简洁,构图灵活,充分体现新结构和新材料的技术性能和美学性能。同时,厂区保留了大量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历史印记(许多墙上留有文革时期的标语和口号)(如图4)。798厂区就是一本中国工业建筑的历在这些工业遗产中许多工业遗存的构建被保留下来,如墙、厂房构件、桁架、水塔、工厂的冷却池乃至铁道、老火车。在“798”我们可以看到各个艺术家对空旷的厂房,裸露着的蒸汽管道(如图5)、通风管道,斑驳的外墙面的各种空间改造。新与旧、光明与静谧,都在不停的穿插交融;旧的空间被穿越,新空间正在被重新界定。草地里废弃的机床、生锈的铁门随处可见,斑驳的电线杆和如麻的电线诉说着工业时代的传说,还有两个巨型的锅炉仍在“怒吼”着坚持在自己的“岗位”。但是这一切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艺术,这个日渐庞大的艺术工厂取代了过去798的辉煌。这些原本没有了实用意义的工业局部构件在艺术家们的手中都“变废为宝”,在重新定义了那些工业遗存物的意义后,它们有了新的生命,作为见证了段历史的时代特征,以新的形象面世。与以往我国工业区改造不同的还有,798的改造没有出现大扒大建的现象,很多地方都是运用了低技术甚至是零技术,锈迹斑斑的厂房没有同新潮的艺术区风格形成矛盾,而是很好的共存相融。人们没有听说哪里又爆破了哪怕一栋建筑,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却集聚于此。798建筑改造方案是威尼斯十二个中国优秀建筑展之一,是2004年北京双十年优秀建筑展重要展品。从798艺术区的建筑成功改造案例中,我们看到只要合理地调整建筑的功能定位,运用恰当的改造手法是可以“变废为宝”,使建筑在其有限的生命周期内发挥出无与伦比的文化和经济效益。

3.3上海世博会规划区旧工业建筑的改造

世博园区所在地是上海工业遗产最集中的地方,这里的厂房承载着很多关于城市的历史记忆。对老建筑的保护利用成为世博会主题演绎中的重要内容。根据规划,上海世博会园区内约有2万平方米历史建筑得以保留、保护,超过40万平方米的工业建筑将被保护性改造、置换,约占世博园区总建筑面积的1/5。据上海世博会副总规划师徐毅松介绍,这些老建筑将在5种用途中获得新生:厂区的改造过程中同样遵循着“尽量保留“的原则:(1)是直接用于国家馆,工业厂房多为大跨度建筑,很适合用来进行展示; (2)是用于物流和后勤保障; (3)是用于管理办公,目前世博局所在的世博建设大厦就是用上海第三印染厂的老厂房改建的;(4)是用于各种服务设施,比如世博村里的商店、超市、临江餐馆等;(5)是博物馆。江南造船厂内的部分厂房在世博会期间成为企业馆所在地,会后被改建成上海工业博物馆群。

在世博会上利用低技术手段改造旧工业建筑的例子比比皆是:综合服务中心(如图7)所处位置为原浦东钢铁(集团) 有限公司厂房, 原厂房为钢筋混凝土与钢结构结合的较完整结构体系设计本粉从低成本的物质循环层面出发。力图以历史为依托来挖掘当代文化价值。并通过引入码头设施、咖啡厅、接待服务、邮局、医疗和餐厅等新的功能重新赋予这个重要的场地元素以新的角色,保留旧厂房基本结构构件(如图8), 去掉围护墙体及顶棚,其间设置架空竹制平台,下为延续整个场地的湿地系统,平台挖出泡状绿地穿插于建筑之间;其上为满足新功能的建筑和休憩场地,新建筑多为大空间,材料主要以玻璃钢材为主,原厂房的厚实、围合与新建筑的简洁、通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相互包容;休憩空间中设置休闲座椅等露天餐饮设施。竹制平台上还有众多与下层湿地系统相连通的别具趣味的场地它们强化了平台上下的联系,拉近了人们与场地自然背景的关系[7]。

从上述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旧工业建筑的改造再利用过程中,低技术的使用并没有阻碍树立旧建筑的“新形象”,反而利用巧妙的构思和合理的规划,低技术反而使旧建筑在经济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的保留中得到最优效果。从而,最大化的体现了低碳、能耗的建筑新理念。

如今,对于旧工业建筑的改造再利用而不是简单的推倒重建已经成为了普遍的社会共识,而利用低技术手段来实现旧建筑改造更能实现“高回报”的意义。实际上,各种技术没有高低之分,所谓的“高技术”或“低技术”只是就技术本身的科技含量而言,并不等同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建筑节能必须结合实际情况来考虑实施的可能性、经济性和耐久性。在实践当中,没有一种通用的节能设计方法可以随处套用[8]。在旧工业建筑的改造上提倡低技术就如同为一辆汽车配上适合他的发动机一样,低技术同样可以得到像798那样的艺术效果或者实现上海世博会那样的低碳、生态的功效。

责任编辑: Helen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中国房地产人才教育网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九源国际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