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聚焦 > 民营设计院的生意经  > 正文
建筑设计市场将细分到底
发布时间: 2011-04-28   来源:网友流年┈━═☆投稿  转载自:三益建筑事务所院长 

目前,上海的建筑设计行业基本上分成两种,一种是学院派的建筑设计院,一种是建筑师事务所。两者共同展现上海的建筑设计行业的发展。作为一名既在设计院从业过,又正在经历事务所的建筑师,有过同一个行业但是不同体制下工作的高栋,对市场似乎有着更加清晰的认识。

从自己的体会出发,对设计院和事务所并没有觉得太大的差别。这可能是三益在刚刚开始形成的时候,就非常注重市场化的道路的缘故。当我们还是一个三益设计院的时候,就组成了一个专门从事市场调研的部门。包括研究房型、了解市场反馈、研究市场的需求等等一系列的工作。“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出,设计院可能在这方面就注重得少一些。”

图片来源:百度

三益建筑事务所从设计院转变成一个事务所,变化不是很大。区别可能就在于,我们现在更注重自己的定位,要求在建筑设计的领域做到专业化。无论是住宅、商业建筑、还是办公建筑都要更加深入地去完成业主的要求。比如,现在与其他公司合作,出书,将好的理论研究介绍出来。这其实也是和国际接轨的一种方式,现在许多国际的大的设计事务所也喜欢用出书的方式将自己的设计理论显示出来。

从现在建筑设计在市场上的定位来看,一些比较大的房地产公司或者具有民营资本的企业,往往喜欢请建筑师事务所进行建筑的设计,这似乎成为一种风尚。面对这种情况,高栋分析,由于开发商对自己在市场的定位也不是很清晰。比如,想造一个商业建筑的房屋,可能就会请一家建筑师事务所,原因是从业主自身的角度出发,从项目的角度考虑,觉得事务所对市场更加了解,专业化比较强一些。而设计院,更多的是国营企业,开发商可能感觉它们的市场化运作还不明显,还没有充分介入到这样的行业。不过,事实上很多大型的公建项目中,设计院做得就比较多,可以看出他们在这方面的优势明显比事务所来得强。

“引狼入室”和“与狼共舞”

建筑师事务所从单一的建筑设计院中异军突起,大概是在1997年和1998年。那时,是将事业单位改制成企业的第一波风潮。当时有些设计院改制后的名字是:某某设计院有限公司。紧接着,在2000年的时候,又有了第二波这样的风潮。

现在无论是建委、或者其他的政府部门,都非常欢迎建筑师事务所的形成,因为这样使得整个市场慢慢和国际接轨。

除了在1997和1998年左右,建筑师事务所成为一种建筑业的潮流之后,真正意识到这是一种将建筑产业合理市场化发展方向的,是在WTO之后。目前的国外的许多建筑事务所已经纷纷进入上海。

由于受到WTO关于建筑市场保护期的限制,目前这些外国事务所在上海一般只进行一些咨询等工作,还不能完全涉及建筑设计的深层次,不能进行具体施工图的绘制,必须和内地的设计机构合作。可是只要保护期一过,中国的建筑市场就将完全对国外开放。看到这么多国外的建筑师事务所涌入,对于中国本土的设计师来说,就将面临一次“引狼入室”的挑战,与其引狼入室,还不如与狼共舞,将建筑设计快速地推向规范化的市场平台。

可以看到,对建筑设计的发展模式的改变,应该说是利大于弊的。类似于建筑设计的行业,是具有一定的风险性的。以前用“院”的形式,出了建筑问题之后,有单位来出面承担责任,这样在责任承担的时候往往会觉得空泛。

而在国外,只要是一名注册建筑师,类似于有关安全的责任就会落在具体的个人身上,这样个人承担风险,对于建筑的安全,对于住在建筑里面的人的安全都有了大幅度的保障。现在,建筑事务所的风险承担也是一样,落实到个人,这样的保险系数比一般的要高出5倍。老模式的责任不够清晰。

图片来源:百度

市场细分建筑设计

事务所的特点是,各自的分工都比较明确。也就是说,擅长作规划的就做规划,主攻商业建筑的就攻克商业建筑,从事住宅的就偏向于住宅。将来的市场也一定会越来越细分,因此事务所是比较符合发展的趋势的。但是,我也相信,未来的设计院也会被细分。从现在中国的建筑设计的排名来看,我们一般是以产值来排名,但是国外是按照类别,比如,商业类那个设计事务所最好、住宅类哪一个最好。行业细分是行业化的必经之路。

行业细分之后,也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将来进行一幢住宅的设计,可能规划方面找的是一家公司,景观设计又是一家公司,内部装修也是一家公司。开发商在一定时期会觉得这样比较麻烦。

但是,这应该属于一个观念问题。如果建筑的市场化道路走到一定的程度,调动一支团队进行全面的规划设计,应该是比较容易的事情,也将成为惯用的手法。但是现在,我们一定要把这个观念适应过来,这不是麻烦,而是在观念改变的时候必将经历的时期,这是一个暂时的过程。

文化概念是住宅发展趋势

为什么说老洋房一直有它独特的魅力?那是因为老洋房有故事,它的背后或者是一段大家族的兴衰史,或者是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品位和文化。因此直到现在那么多年过去,还是受到许多人的追捧,把拥有一套老洋房看作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以前,住宅做房型,后来做环境,做立面,而现在开始,做文化将会成为未来的住宅的一个专攻的方向。文化将作为一种很强有力的元素将烘托出住宅的价值。但是由于现在,中国的建筑设计还比较薄弱,受到行业环境相互协调的关系,以及城市化的发展,这些文化的元素并没有很好的表现出来。

但是中国的建设又很快,因此很长时间内,建筑并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前阶段,欧陆风席卷,一,会造成不符合中国的文化背景;二,会造成在设计中的抄袭成分加重。中国的项目很多,但是真正建立在文化基础上的就不多,这就是很多中国的建筑缺乏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图片来源:百度

洋设计渗透建筑设计市场

建筑设计事务所在中国有不短的发展历史。

鸦片战争之后,一些西方职业建筑师逐步进入中国,他们最先立足于上海并成立建筑事务所。1956年,我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后,私营建筑设计事务所退出了工程设计的舞台。再后,中国建筑设计管理体制开始按照苏联的模式,设计院不管大小及资质级别,均在其行业领域内办成大而全、小而全的综合设计院。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原有的管理体制难以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其弊端日益显露。大设计院人多,一旦任务不足,即造成沉重的负担,同时也造成了整个社会人力资源的浪费,旧的体制已经阻碍了勘察设计行业的发展。人们开始寻找勘察设计行业改革的新路。

建筑设计事务所又开始重返历史的舞台。“从国有到民营、从院长到老板。”这也许是目前建筑设计发展的一个真实写照。设计单位民营化体制改革已经有差不多10年的时间了,在我国的勘察设计行业中的民营企业已经形成了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自建设部于1993年批准16家私营建筑工程设计事务所以来,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经有民营设计企业近300家,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和城市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但是,今年5月1日起,我国开始允许外资在国内投资设立合资、合作及独资的城市规划服务企业,将使本土设计企业受到“洋设计”的更强力冲击。建设部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国外事务所进入中国市场后的第一步将主要是在一些大型项目上与本土企业开展竞争。而这些大型项目目前是国有大型设计单位的主流业务。以目前国有设计单位承担的业务面和在国内所占的市场分额来看,首先受到冲击的就将是国有大中型建筑设计单位”。国有大中型设计单位的弊病主要是机制、体制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目前,中国建筑市场的工程价值总额约为1.6万亿元。根据本土设计企业和国外设计事务所一般按照工程造价千分之五或百分之三收取设计费的标准量化,可以发现中国仅建筑市场的设计费用可达80亿-480亿元之巨。

中国在景观和建筑市场方面的强大需求及开放姿态,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际景观和建筑大师的目光。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景观和建筑设计领域最热的市场,包括库哈斯、德隆梅这些获得过普利茨克奖的大师都来到了中国市场,并期待在这里留下自己的作品,国际景观和建筑界目前对中国的关注已非常强烈。

按照现行的规定,具体施工图的绘制,“洋设计”必须和内地的设计机构合作,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对建筑设计行业的开放还只是刚打开了一条缝,但“洋设计”已经通过多种渠道深入中国市场,其渗透之深超过了很多人的想象。“洋设计”已经在中国形成了攻城略地的态势,这种态势要数对北京奥运场馆和上海世博会场馆设计的方案争夺最为典型了。

当整个市场完全打开后,“洋”设计和“土”设计必定有一场肉搏战,但是在真正的战争开始之前,我们是否应该先看看自己在建筑设计的体制和管理上的不足呢?

责任编辑: Ryan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中国房地产人才教育网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九源国际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