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直向建筑:在中国盖房子
发布时间: 2013-08-26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直向建筑:董功与徐千禾

1 引子:“宏大的建筑”和“正常的房子”

2005年2月,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在纽约曼哈顿9大道和33街的交叉口的一个快餐店里,时任斯蒂文·霍尔建筑师事务所(Steven Holl Architects)中国区负责人的李虎正在神采奕奕地向我(笔者之一董功)描述斯蒂文·霍尔在北京的“Linked Hybrid”项目的设计理念(该项目 后来被甲方冠名“当代MOMA”)。正是这次午餐间的谈话,使我下决心从理查德·迈耶事务所(Richard Meier & Partners)转奔斯蒂文·霍尔建筑师事务所,并最终以Linked Hybrid 项目经理的角色回到北京,开始了在中国的建筑实践。2006年到2007年的两年间,斯蒂文·霍尔建筑师事务所两个重要的中国项目——北京当代MOMA和深圳万科中心,同时以“中国速度”推进。两个项目都以宏大叙事的方式鲜明地表达了斯蒂文·霍尔对于城市的态度,其前瞻性的理念、夸张的建筑形式空间语言和相应的复杂的结构、机电等专业系统,都使这两个工程的实现难度远远超越了中国建造行业当时的平均承受能力。作为项目经理,我亲历了这段步履维艰的奋斗历程,目睹过业主的决心和对设计方执拗的宽容,以及建筑师的坚韧不拔与前赴后继。这两个项目之所以能够最终实现,和业主一开始对于项目的特殊定位和期待,以及希望借此创造的商业宣传效应附加值密不可分。

虽然钦佩大师的气度和手笔,但是在中国,并不是每一个项目都能受到如此特殊的关注,有如此丰厚的资源,可以任凭建筑师“无所顾忌”地设计“宏大的建筑”;相反,大多数项目是由普通的业主投资兴建,需要在一个正常的投资额度和工作氛围中进行,并最终为普通人使用,属于“正常的房子”。在“宏大的建筑”和“正常的房子”这两者之间,直向建筑事务所(以下简称直向建筑)对后者更感兴趣。这并不完全是市场机会导向使然,也关乎我们对于设计价值取向的认知。建筑不应该仅仅是政绩和利益,或是建筑师张扬个性的宣泄,而应该是对现实问题的回应和对实实在在的生活的关切。但我们面临的问题是,作为一个年轻的建筑师事务所,在中国做“正常的房子”,怎样才能做出品质?怎样为生活在里面的人提供真正有意义、有质量的生活?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结合近两年来的两个具体的项目实践——天津张家窝镇小学和合肥“瞬间城市”,尝试表达我们对于在中国盖房子这件事的几点感悟。

2 从“问题”出发——天津张家窝镇小学

在步伐迅猛的中国城市化大背景下,随之而来的压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对于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变革的极端诉求,使得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段中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和“人的生活”反而被忽视,由此衍生出一系列切实的社会问题。强调从现实问题出发,坚信建筑与当下社会生活具有密切关联并作出积极回应,是我们的兴趣所在,也是直向建筑所秉持的理想和原则。设计若仅仅是设计师的主观表达或对某种风格和形式的追求,就很难真实地面对客观环境,并失去其应有的社会价值。形式和空间形态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和载体,而非设计的终极目标。

对于直向建筑而言,每一次设计的开始阶段,都是一次“发现问题”的过程。基于对城市、气候、历史、传统、业主需求等诸多客观因素的分析和理解,找到切实、有意义的问题,并提出在建筑中积极回应的方式,最终能够通过设计组织起有效、有意义、有品质的生活。从某种程度上讲,建筑师的能力首先表现在对问题的敏锐程度和捕捉能力上。在其后解决问题的环节中,我们则倾向于以更简单的结果应对复杂的局面,但在这里,简单的结果不是对简约风格的追求,而是意味着更有节制、更高效率地解决问题。在设计中追求简单结果的过程往往更为复杂,因为我们需要不断地通过大量的比较分析来试图校正设计思路的正确性和清晰性。

带着这种认识,我们和中建国际组成联合团队,一同参加了2008年底由天津市张家窝镇政府发起组织的一次设计竞赛。这次竞赛试图为当地即将建设的一所48班、2160名学生规模的小学寻找理想的建筑方案。竞赛任务书对于项目教学区、办公区、食堂区和运动区的面积及动线作出明确的规定,同时,业主反复强调未来方案要在与现有周边环境取得和谐的前提下寻求“创新”。

设计过程开始于对国内小学设计模式的调研。虽然传统的模式化的梳型平面解决了采光、通风和间距的问题,然而分散排列的教室通过冗长而单调的走廊连接,某种程度上使得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之间的日常关系变得线性化和单一化。对于发生在学校里的老师和学生的教学生活而言,这种模式是否是最有意义和最有启发性的空间方式?这是我们反复思考的问题。同时,这个项目有限的基地面积和建设规模的矛盾,也从另一个层面敦促我们作出更有针对性的空间应对。

随着设计的展开,我们的思路逐渐清晰起来。我们希望在这个小学设计中着眼于“教”与“学”这种生活方式对于空间的需求,尝试为学生和老师、学生和学生之间充分而富有层次的交流提供机会和场所。在我们看来,这也许是针对当前国内教育建筑的模式化设计类型的一种倡议性的回应。

小学的主要功能包括普通教室、专业功能教室、食堂、风雨操场、办公室、室外活动场地。设计过程包括对交流空间的行为和空间模式进行研究和分析,为了寻求最合理的空间功能布局,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手工模型研究。最终我们将教室区集中布置,缓解用地紧张的压力,同时将一个共享的交流“平台”设置在二层,围合在一组图书馆和舞蹈教室这样的专业功能教室之中。“平台”在垂直方向上像三明治一样,被位于一层和三、四层的普通教室夹在中间,为该空间的使用带来最大限度的易达性和必达性。而各个年级交叉使用、教学形式相对自由、师生以及学生之间交流互动最为频繁的专业功能教室则成为这个交流“平台”的功能载体。在整个建筑中活力最强、能量最集中的这个空间通过一个中庭在顶部获取自然光和加强自然通风。

通过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空间架构和能源的有效关系来实现一种自然而低能耗的建筑空间环境,而非完全依赖于后期附加的“高科技”系统,是我们对于生态节能设计策略的基本理解,这个“平台”同时延伸到室外,和位于南侧的一层绿色屋顶平台相通,成为连接建筑各部分以及教学楼前后景观的一个中心枢纽。由功能的特殊性带来的立面材料和开间节奏的特殊性,成为该建筑鲜明的室外形态特征。在这个学校设计中,自然光成为整个设计过程中被着重考虑的空间要素和生活要素。这不仅是建筑师利用阳光塑造宜人空间的愿望,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希望每个人童年的学校生活记忆与充足的阳光密不可分。

3 材料、建构、控制——合肥“瞬间城市”

2009年初,直向建筑接到业主的邀请,为合肥的一个住宅项目设计售楼中心,并于当年4月前往项目基地踏勘考察。像中国其他的很多城市一样,合肥正在经历剧变。原有的城市肌理成片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批批没有表情的开发小区和巨型公建。相对于若干年后的城市格局,今天的城市也许仅仅是一个瞬间。我们的课题是如何在这样一个充斥着噪音、灰尘和污染的城市环境中,创造一种积极的场所体验;在这里人们可以暂时忘却外界的纷乱喧嚣,重新体会到飘逝的光影、被风拂动的竹林、静谧的水波、四季花草的芬芳……这些自然元素本来在当地人的生活中不可或缺,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却已经逐渐消失。在建筑空间和城市之间,我们嵌入了6个不同主题的院落空间,分别是竹的院子、花的院子、水的院子,等等。它们是为建筑和城市提供视觉联系的媒介,同时构成空间经验的序列主题。院落的格局和朝向成为内部空间格局起承转合的内在逻辑。阳光通过一系列位于北侧墙体上方的高侧窗,直接或间接地渗透到空间中。自然光的充分介入,建立了空间和时间之间不可分割的关联。随着一天中太阳的轨迹变化和四季的更替,空间的光影表情持续变化,也许正是这一个个不可再生的瞬间印象,才是对永久记忆的最贴切的表达。

材料是建筑的质感和表情,它应该是针对设计概念的延伸和表达。在“瞬间城市”这个项目中,院子的端面用工业玻璃钢格栅板分两层挂装,面向院落的一侧,颜色随院落的主题而变化;而面向城市的一侧,玻璃钢无色而呈半透明。这种细节处理使得面向城市的端面随着视角和远近的不同呈现出视觉差异。界面允许风和光的渗入,并在视觉上做到适当的隔与透,夜间,当灯光照亮院子里的墙和树木时,半透明的双层玻璃钢界面形成一系列不同颜色的发光体,静静地渲染城市的步道边缘。在建筑体量的其余部分,我们使用了锈蚀钢板,使得玻璃钢格栅成为建筑中唯一与城市发生视觉联系的区域,这也是设计概念的需要。同时,锈蚀钢板的工业感、时间感和重量感,也表达出我们对于这座城市和项目周边的环境气氛的一种感性认知。钢板和玻璃钢格栅的转角交接是这个项目中两种关键材料之间建构关系的关键阐述。我们选择通过一个400mm×400mm的角钢转接,角钢侧面与锈蚀钢板相平齐,而正面的边缘和玻璃钢相平齐,角钢的厚度正好解决了两层玻璃钢的收边问题。这种作法保持了钢这种材料的锐利和“干脆”的属性。

在包括“瞬间城市”在内的每一个项目中,我们都面临着怎样实现良好的完成度的困难和挑战。“完成度”,几乎已经成为困扰每一个中国建筑师的课题。国内建造工业水准偏低,甲方的控制管理力度不足等普遍现状,使得建筑师已经逐渐习惯对自己的建成作品长吁短叹。但是,和国际上成熟的行业状态相比较,国内建筑师在工程中对于建构设计的关注程度和施工阶段控制力度的普遍不足,也是造成建筑完成度不尽人意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对于直向建筑来说,完成度意味着两个阶段的工作。一是建筑师在概念方案设计阶段建立清晰的建构逻辑。这是设计过程伊始就需要被关注的重要课题,而不能完全依靠后期施工图深化,也非全部是施工阶段施工方的责任。对于材料交接和构造节点的交待和处理,不仅需要满足保温、防水等工程技术要求,同时还体现了建筑师对于材料属性、建造方法和重力传递的理解。以“瞬间城市”这个项目为例,在概念阶段,我们已经开始通过手绘草图的方式,研究和理解重要的外墙材料的构造逻辑。这也是实现设计的真实性的一条必不可少的途径。其二,在施工阶段,建筑师对于现场问题的跟进和施工方的配合和监督,可以保证施工方正确理解设计意图并按图施工。建筑师的价值和能量不只体现在理念生成和空间形式的塑造上,同时也渗透到设计过程中与各专业团队包括施工方的合作和协调、控制等各个层面中。国内的整体建造行业现状还没有发展到一个理想的职业水准,在各方的协调力度、负责程度都有欠缺的状况下,建筑师如果希望控制施工水平并使其保持良好的状态,我们的经验就是建筑师多花些精力和时间,去弥补那些原本别人该做却没做,但为了盖好房子又不能不做的工作。在“瞬间城市”这个项目中,从设计到竣工仅用了5个月的时间,设计师往返北京合肥之间将近30人次,在没有额外费用的前提下,我们的项目建筑师在施工后期在合肥驻场一个多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总是在第一时间获知现场的施工错误,并在其发展到无法改正之前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但即使这样,也还是会有遗憾。

4 前瞻——差异与机会

正如建筑设计需要针对不同的基地条件作出敏感的回应一样,建筑师的行业实践也需要根据所处的社会环境拟定具有针对性的策略。我们不会简单地认为在中国的实践可以教条地挪用国外的经验和方法,但在国外多年的从业经历,的确帮助我们建立了一套明确的标准体系和对于建筑品质的理解,这是我们坚守的底线和奋斗的目标。和美国的高度职业化不同,在国内做事情还需要依赖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博弈。也许正是这种相对“模糊”的介质,其中蕴含着有趣的能量和可能性;如果建筑师能够用积极的视角去审视和挖掘,也许有机会将更多的理想付诸实践,尤其是像我们这样的年轻一代的建筑师。

责任编辑: Helen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中国房地产人才教育网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九源国际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