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ZNA泽碧克建筑设计事务所:攻占海外“建筑场”
发布时间: 2013-08-26   来源:网友Aaron投稿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当中国无可争议地成为世界上一块建筑设计的热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际建筑大师来中国“攻城掠地”,而三位中国年轻设计师却走出了与之相反的路径,他们的作品在海外各个国家受到追捧,谁知道他们会不会是下一个如同“蹿红的摇滚明星”一样受世界关注的中国设计师呢?

11月的一个清晨,位于北京市电线电缆总厂内的尚8创意产业园,满眼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工业建筑与当今最顶尖的时尚艺术元素激烈地撞击。在一座旧厂房的二楼,泽碧克格鲁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ZNA)北京公司里,早已一片忙碌。

故事开始于7年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01届毕业生王旭、郭枫、郑晓笛赴美国高等学府深造,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王旭继续了他的建筑设计专业;在哈佛大学,郭枫、郑晓笛分别改学城市设计和景观设计。而今天,王旭、郭枫、郑晓笛三个30岁上下的年轻人,正是ZNA北京公司的最高管理者。

对比外国建筑师近年来在中国的大举“入侵”,再翻看ZNA三位建筑师的履历,也许会令人生出欣慰质感。这三位年轻的建筑师攻占海外“建筑场”的步伐原来早已起步——在阿联酋设计酋长级高尔夫别墅、在美国曼彻斯特设计住宅小区,在迪拜设计世贸中心住宅、在棕榈岛设计21区酒店项目,还参与新泽西长湾百老汇总体规划、纽约布鲁克林富尔顿商业街改造以及美国曼哈顿哥伦布环岛广场改建等……

ZNA泽碧克建筑设计事务所

ZNA “三人组”的海外之旅

2002年王旭就已就职于ZNA建筑设计有限公司,随后以团队主设的身份先后在波士顿Jung Brannan Associates和Stubbins Associates两家设计公司工作。

王旭的关注重点在于创造一个新的适合新生代人群的环境和生活方式。他的建筑设计结合了传统建筑风格与现代设计时尚。作为时尚设计先锋一代的同时,他也始终在试图对传统建筑美学及其文化背景进行推广和诠释。2003年秋季,王旭开始任教于波士顿建筑学院,并始终是一名为师生所推崇的导师。

在竞争激烈的美国建筑业,作为外来者的王旭,那些年在工作上并未遇到太多的困难,甚至觉得“很容易就能达到想要的目标”。在做迪拜阿尔加博媒体城大厦项目时,他以独特手法创意的竞标演示,让挑剔的甲方“无话可说”,这位年轻人驾轻就熟的工作状态,让美国同行们甚至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王旭的海外设计项目包括,沙特阿拉伯阿伯哈的Khalid国王大学、纽约东湖科技园项目、莫斯科Crocus大厦、阿联酋迪拜阿尔加博媒体城大厦高层、科威特Eshbeeliya社区服务中心、美国蓝十字与蓝盾罗德岛州的总部项目、美国麻省波士顿曼彻斯特住宅小区、佛兰克林山高尔夫俱乐部项目等。

作为ZNA设计三人组中的规划专家,郭枫从小就是数学、物理奥林匹克竞赛的高手,拿了多少个全国一等奖他早已记不清楚,但是至今仍然喜欢钻研“高精尖”难题,在美国他曾设计过很前卫的异形建筑,而城市设计是他认为建筑领域里,最理性、最需要逻辑的专业,也最适合他的个性。

郭枫在亚洲、欧洲以及北美地区都拥有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经验。他的工作范围涉及旅馆建筑、展览馆建筑及宗教建筑等大型公共建筑设计以及土地利用计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等各种大尺度开发,负责与参与的项目包括美国佛罗里达西棕榈海滩滨海开发总体规划、美国佛杰尼亚布兰特伍德新城总体规划、美国大学阿布达比新校区总体规划等。他对技术理论的执着钻研以及独特的表现技巧常常能让其诠释创新、合理、宜居的建成环境。

ZNA“三人组”中唯一的女设计师,郑晓笛身上的知性多过柔美,父亲曾经是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的系主任的她,从小就受家庭的耳濡目染,从5岁开始就帮父亲一起画规划图色块,报考大学时甚至没有考虑过建筑以外的专业。

郑晓笛曾在美国费城的Olin设计事务所以及旧金山的SWA集团设计公司任职。她从每个项目的独特情况出发,提出了有创意的设计解决方案,并且成为高效率的团队领袖,她所负责或参与的获奖项目包括洛杉矶盖蒂中心斯塔克雕塑花园、华盛顿纪念碑景观改善工程(2008年获美国景观建筑师协会年度设计奖)等。

创意无国界

毋庸置疑,海外的留学和工作不仅令三个年轻的中国设计师在专业上不断吸取精华,而更重要的是在思想上的醍醐灌顶,正如郭枫所说,“原来也许你脑海里有死角,觉得有些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但是海外的经历让我明白它可能发生。”

 

不仅不可能发生的有可能发生,可能发生的事情也似乎多出更多种可能性,这是郑晓笛的感受,“出国这个经历给我最深的感受是包容性,在学校会见到各国的学生,对同样的设计问题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解决方法,用不同的设计方案,而且有不同的评价体系。”受到不同价值观冲击的郑晓笛坦言,这个过程会有痛苦,但之后思维系统会开放很多,对新事物的排斥心理逐渐减少。

在中国的高等院校,如今在意有几个外教;而很多的甲方会关注设计单位有没有外籍设计师,但是在美国,常常会出现学校里的外籍教师比美国本土的要多,企业里也是如此,自然没有人关注国籍问题。

在什刹海的胡同里土生土长的王旭,看着北京城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他喜欢CCTV、大剧院、鸟巢、水立方这些标志建筑,虽然不能用典型的建筑体系去衡量这几个建筑,但是他们提升了北京的形象和知名度。而他对一些开发项目颇有微词,认为他们破坏了整个城市的氛围和古典的肌理。

而对于近年来海外设计师在中国“攻城掠地”的说法,王旭说,“很好啊,你可以在中国攻城掠地,我也可以在别的国家攻城掠地,这是公平的。” 正如迪拜没有一栋建筑是阿联酋人自己设计的,但也不能阻碍迪拜成为最耀眼的建筑聚集地。

 “我们总是讲中西文化,我们理解‘中’是我们,‘西’是所有的其他,但是美国不会把除美国以外的国家变成跟自己不同的体系,”郭枫说,“有一天你应该忽略,这个建筑是法国人建的还是德国人建的,只要是适合这个地方的好建筑就够了,不用去在意是不是中国人建的。当然我们生在这个地方,道理上讲应该有优势,应该比他们做出更适合这里的建筑,但是今天外国的建筑师在中国做建筑一定有他们的道理。”

多元融合激发设计能量

如今,ZNA北京公司有着明确但又有些不明确的分工,王旭主管建筑设计,郭枫负责城市设计,晓笛则义不容辞地担起了景观设计的重任。但是他们三人又达成共识,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和城市设计,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分界线,目前他们选择项目,最希望能把三方面有效融合,做出深入而有创意的作品,这是他们三个人合力的优势所在,正如在力学上,三角形是最稳固的一样。

目前,刚创立的ZNA北京公司,其主要业务以中东项目为主,而在国内项目的竞标中,也逐渐崭露头角。

2007年,ZNA北京公司中标哈尔滨哈西新区发展大厦,主设计师王旭做了一个最不像“政府办公楼”方案的方案,结合正和甲方的需要很合拍。整个设计把如何创造增进人们交往的公共空间放在了第一位,巨大的弧线为一楼的展厅空间和室外广场之间建立了最长的交互界面,使市民在室外长廊就可以欣赏到室内展览空间陈列的模型和展板。而在弧线幕墙后随空间收放分布的开敞空间也为建筑的使用者提供了更舒适放松的工作环境。

在这个建筑体量简洁的体型背后,空间的多样性却极大地冲击着人们的视觉。建筑的实际中心位于室外的公共广场,向弧形幕墙后放眼望去,每个角度都具有不同的空间深度,如同在舞台上深度不同的台口,时刻上演着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幕……

由郭枫主持规划的天津鸭淀湖新城,位于天津南郊鸭淀湖面,依托水体与400余公顷岛群,设计概念追求湖光与岛景的协调融合。将湖体完全地融入岛群,以不同尺度与功能的水空间形式渗透浸入到地块之中,使得岛群开发享有优美的滨水环境,进而提升整体的开发价值与档次。

我们也有理由去期待他们将西方先进的建筑理念与中国本土相结合,设计出能真正标志新时代中国的新时代建筑。

设计师语录:

郭枫:

建筑设计会涉及到技术层面的问题,有新的技术就会有新的材料、新的建筑形式。我比较反对做很复杂的建筑,用很多现代科技,也许在刚建好的时候很震撼,但是后期维护费用很高,而且容易出故障,就像我们很喜欢明星,但是发现他们是靠打肉毒素去维持那张我们很喜欢的脸,就会大失所望。

王旭:

出国的时候,没有想过要选择一条更容易的路,出去以后会面临一个新的环境,更大的挑战;也不是为了选择一条更容易的路而回国,回来以后我们面临着把出国的这7年国内的功课给补回来。国内设计师在这7年里做了什么,我们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持先进的状态。

郑晓笛:

好的设计追求一种平衡,一种动态的平衡,与其他设计专业有所区别的是,景观项目每分每秒都是在动态变化中。春夏秋冬,四季交替,植物会开花结果,会落叶发芽,会成长茂盛,一个成功的设计可以只是建立一个框架,留有一些余地,让各种自然元素有一定自由发展的空间,允许一定的灵活性。这样即使是在你我日日经过的地方,这种动态平衡中的美感,也会给人们带来一份惊喜。

责任编辑: Helen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中国房地产人才教育网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九源国际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