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互联网)
人造景观水体的污染原因及水质特征
(一)人造景观水体的污染原因
源水水质先天不足、开放式的环境、较小的环境容量、松散的管理,是造成人造景观水体水质污染的四大原因。
一般景观水的水源主要来自自来水、再生水、河水以及雨水的补充。除自来水外其他源水水质质量得不到保证。人造景观的“公共性”和“亲人性”的特质,也是造成水质污染较快的原因。开放式的环境,经常人为的将一些污染物带入景观水体。人造景观水体多为近于封闭的静止或缓流水体,与空气接触少,溶解氧不足;水生生物种类单一,不可能形成较完备的水生生态系统,因此水环境容量较小、水体自净能力较低。加之有些景观设计的不科学,缺少对水质环境保护的关注,造成人工景观中经常会出现流动死角。各种污染物将会沉积在死角处,并慢慢地污染整个人工环境。人造景观的“公共性”特征还容易形成“责任分散效应”。“集体冷漠”造成的无人管理,使得环境问题得不到有效处理,也是人造景观水质较差的原因(园林景观网)。
(二)人造景观水体的水质特征
人造景观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为水体的富营养化。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并不是投入的强度过大,而是由于水体的自净能力太弱。景观水体大多是一个自净能力很弱的封闭系统,内部结构的不合理造成转化和产出效率较低;外来能量和物质的输入,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累积,产生富营养化,最终使水体受污染。物质和能量“易进难出”是景观水体易受污染的主要特性。
污染控制措施
大多数景观水体都是半封闭或基本封闭的系统,这使得景观水体自净能力很弱,但与此同时也避免了大负荷的污染物冲击,所以景观水体总体的污染程度不高。如果污染控制措施得力,水质可较长时间保持在可接受范围,这将大大降低治理的难度及成本。景观水质的管理与控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控制入水水质
选择合适的水源,如果水源的水质不能达标,则应对水源进行适当的处理后,方可引入。利用的是再生水则再生水的水质需满足《再生水回用于景观水体的水质标准》(CJ/T95-2000)中的有关规定。从节水的角度,鼓励利用符合标准的再生水。
(二)控制景观水体营养盐的输入和输出,使景观水体始终趋于贫营养化状态
具体的措施有:在水体边界设计排水沟,以防止污水流入;定期打捞漂浮在水体上的树叶、枯草等杂物,以防止它们向水中释放营养物质;控制饲料的投加量等。
(三)对于景观河道和大型人工湖,还应加强对周边污染源的管理及监督
生活污水特别是工业污水的流入,会造成大负荷的污染冲击,导致水质的极度恶化和生态系统的毁灭性破坏。

(图片来源:互联网)
污染水体的治理措施
物质和能量“易进难出”的特征,使得人工水体即使有很好的预防措施,较长时间保持好的水质并不是件简单的事。对于已受污染的景观水体,必要的治理还是不可缺少的。
在对人工景观水体进行详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将人造景观水体大致分为两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