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聚焦 > 打造建筑第五立面  > 正文
边力:建筑屋顶,学问颇多
发布时间: 2012-05-23   来源:网友余温里的流年投稿 

边力 北京博地澜屋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副总建筑师

城市是我们熟悉的生活空间,建筑是我们生活的物质载体。鳞次栉比的建筑屋顶连成了丰富多彩、绵延起伏的城市天际线。我们常常把建筑的屋顶比作是建筑的“第五立面”,屋顶的视觉造型直接影响到建筑的视觉造型继而影响到人们的视觉、心理感受。“屋顶在各个时代以及各个国家和地区特征不同,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代表意义和审美价值。”北京博地澜屋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边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屋顶文化

畅言网:首先请您谈一下屋顶对于建筑的重要性。

边力:

屋顶对于建筑而言是特别重要的,虽说它是建筑的第五立面,但屋顶却是建筑风格的主要标志,比如拜占庭风格、哥特风格、英伦风格、非洲风格、北美风格的建筑,从屋顶就可以直接做出判断。再比如俄罗斯、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的建筑,都各有各的风格。

屋顶作为住宅的第五立面改变了立而造型的单调性,增加了色彩处理的多元化。例如:坡屋顶通过开设斜面老虎天窗、斜面外开窗、外纵墙或外山墙的低立窗以及屋面装饰材料的色彩变化和屋脊、屋檐的细部造型设计,为点缀和确立小区住宅群个性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丰富多样的住宅造型,赋予建筑物以全新外观,增加了整幢建筑艺术形象的表现力,更增加住宅顶部的可识别性,丰富了现有城市的景观。

畅言网:各地区的屋顶风格和当地的文化有何联系?

边力:

屋顶在各个时代以及各个国家和地区特征不同,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代表意义和审美价值。如果把围合城市空间的建筑立面展开,或者沿着城市街道前行,观察四周或两侧的建筑的屋顶轮廓线,就好比欣赏一曲奏响的旋律,是一首跌宕起伏的屋顶交响乐,而坡屋顶应该是音乐中重要的音符。因此,近年来坡屋顶又重新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住宅顶部设计的重要形式。

屋顶和当地的文化、气候条件、人文等方面的联系是非常大的。中国古代建筑屋顶分为硬山顶、庑殿顶、悬山顶、歇山顶、卷棚顶、攒尖顶,屋顶形式是与居住者等级及社会地位相关的,比如住悬山房子的人要比住硬山房子的人等级高。再比如紫禁城,全部是庑殿式屋顶,而普通百姓是不允许建造这样的房子的。在屋顶的颜色方面,帝王家的屋顶是黄色的,而县官、州官的屋顶是绿色或红色的,这代表了一种文化、一种等级分化。在地区方面,比如东北地区的建筑和南方建筑相比较,肯定是南方建筑屋顶的坡度大,因为南方雨水特别多,大坡度的屋顶有利于排水。同理,英国建筑的屋顶坡度很大,法国的就相对缓一些,而俄罗斯建筑的屋顶坡度更大,因为当地常年积雪。

“技”往开来

畅言网:现在的建筑屋顶往往会出现很多问题,有些甚至是最基本的防水都解决不好,您觉得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边力:

首先讲一下国内屋顶设计的进化过程,1960年以前,我们的建筑基本是模仿东欧、苏联的形式——传统的三层、板式建筑,包括大的坡屋面,檐口做得比较细致,墙面会做些简单的线脚。这样的房子还有一个特点——对称,基本是N型或L型,其缺点是墙体很厚、阳台很窄,但花式做得很细致,所谓的阳台只是个装饰而已。这样的房子在国内延续了10年左右,因为它只有3-4层,拐角位置光线很暗,所以60年代至70年代的时候,国内开始做一些小户型住宅,5-6层,没有客厅,这种房子最大的缺点就是平屋面,现在很多地区都实行“平改坡”工程,就是针对这种建筑的防水及“冬冷夏热”问题,而防水的痼疾始终无法解决。进入80-90年代,国外一些先进理念进入国内,坡屋面住宅得以广泛建设,早期的屋顶呈“一”字型,山墙并无太大变化。80-90年代,出国留洋的机会逐渐增多,大家看到国外的建筑做法之后,思想慢慢开始解放,意识到坡屋面无论在防水、保温、节能效果等方面确实比平屋面好很多。之后大家开始做阁楼,上面是跃层,下面是标准层,将空间合理利用起来。这样的建筑最大的变化点在顶层,比如万科的水晶城,我觉得这个项目颇具代表性,它是多层建筑向洋房转变的基准点。

畅言网:不同类型的建筑,在屋顶设计方面有何具体方法和要求?在具体技术细节方面,一些建筑相关设备应如何处理,比如屋顶的太阳能、风机等。

边力:

对于中高层及高层住宅而言,多数为框架装饰,或直或曲,或方或圆,但都比较轻盈。有的屋顶结合电梯房形成高低错落的形式,有的处理的比较简单,仅用一些线脚来装饰,通常会将顶部的1-2层的外饰面涂成其他的颜色(比如白色,以产生一种轻盈的感觉),有的会有一些特殊处理,比如坡屋顶或欧式、中式等。

对于多层住宅的坡屋顶设计而言,住宅坡屋顶空间形态的组合过程大致为根据平面形状选择立面坡顶基本形态、结合剖面设计对基本形加以变形,采用面、体构成方法进行组合。具体的方法有:面构成手法,包括连接、并置、重叠、群化、咬合、嵌套、穿插等;体构成手法,包括叠加、切割、积聚、搭接、切削、咬合、穿插等。但这些手法的运用必须符合一定规律性,否则易产生形式过多、过滥、过碎的情况,导致整体形状肢解,无主从、无重点,视觉中心紊乱。一般的设计程序是依据功能设计平面,之后扣上个与之适应的屋顶,这是个“从功能到形式”的过程。

举个例子,2007年我在青岛做了一组叠拼别墅项目,房子的户型完全相同,但建筑要做出12种不同风格,在主体结构搭建起来时,开发商把项目整体转让,而下一个接盘的开发商请我们对项目进行改造,要求统一建筑风格。但是当时建筑主体已经建好,只能做整体立面改造。由于所有建筑的室内格局完全相同,包括厨房、卫生间、排风道的位置都是相同的,而且排风道主体已经建到屋外了。虽然之前是香港设计师的作品,但他当时只是做了方案设计,并未考虑坡屋面的造型问题,施工图也仅仅是在图集上选择。所以我们在改造的时候只能变更出风道,工作很复杂。虽然当时甲方也是按照图集施工,但那时已经建好几根烟囱了,我们只好再进行统一调整。那些欧式建筑特点很鲜明,西班牙风格和草原风格的建筑在屋顶方面是不同的,统一调整之后,有的烟囱原本一米高,之后就变成0.5米了。屋顶设计师确实是个复杂的问题。

另外,我在山东淄博做过一个9层的建筑,建筑最上面是跃层,甲方要做屋顶花园,希望把屋顶花园笼罩起来,就像温室大棚的样子。交工之后问题随即产生,那就是夏天会非常热,只能是通过一些具备先进技术的窗帘产品隔热,最后采用了一家德国公司的产品。所以问题都解决之后进行成本计算,温室的成本是15万元,而购买窗帘的费用是14万元。这足以说明做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建筑最后的使用问题。

北京西站

畅言网:屋顶设计如何与建筑结合、匹配?

边力: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中国建筑的特色就是大屋顶。比如北京火车站的屋顶是攒尖形式,而它附近的建筑也基本是按照这种形式建造,目的是和它相协调,为了天际线以及这片区域的城市设计,统一建造坡屋面建筑。北京西站的形式是城关型,附近的建筑也会和它呼应。T3航站楼的屋顶开了很多窗,这是为了满足通风的功能需要,而且细节处理得也非常好。

传统与现代

畅言网:从建筑外观角度讲,您对那些土洋结合的建筑屋顶有何看法?

边力:

今天,我们仍会经常听说一个名词“中西合璧”。说某某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筑,我们到跟前一看多半是一个方盒子加一个大屋顶。我们暂不讨论这算不算是中西合璧,但从中可以看出屋顶在中国传统建筑的特殊地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屋顶是中国传统建筑一个标志。

我国古建筑屋顶样式丰富,变化多端,但总离不开几种基本的样式,我把这几种基本的顶叫做“基本顶”,包括:硬山式、悬山式、歇山式、卷棚式、攒尖式、庑殿式等;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特殊顶”,常见的有:十字脊屋顶、盔顶、盝顶、万字顶、扇面顶等;其实我们看见的大部分顶是由基本顶或特殊顶派生过来的,叫做“派生顶”,其基本的派生方法就是不同的屋顶进行不同的组合。

建筑如果能与当地环节很好地结合,会给人以很美的感觉,比如赖特的流水别墅。我们之前在做项目的时候,甲方要求设计北美风格的建筑,而美国只有几百年历史,北美风格的建筑很难找到超过10层的案例,一般都是别墅类型的项目,而且基本是坡度比较缓的屋顶。美国的都铎风格、乔治亚风格都是从欧洲流传过去的,经过改良、创新之后才出现了赖特的草原风格等,草原风格其实也有日式、东南亚、欧式元素,比如烟囱、坡屋面有些像东南亚、日式风格。所以说中西结合只不过是将中国风格与西方风格结合,而当时赖特则是将美国当地风格和其他各种风格糅杂在一起,并且和周边环境结合得天衣无缝。现在国内很多项目都在做草原风格,北京周边也有这样的项目,但与当地风格结合得很差。

责任编辑: Ryan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