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聚焦 > 文教建筑,人才的摇篮  > 正文
台湾:新城托儿所
发布时间: 2013-04-11   来源:网友十年投稿 

(图片来源:互联网)

业主:花莲县新城乡公所

座落地点:台湾花莲县新城乡康乐段

设计者:林祺锦建筑师事务所+王柏仁/柏林设计

建筑师:林祺锦、王柏仁

基地面积:1007.1㎡

建筑面积:404.07㎡

楼地板面积:1073.24㎡

楼层数:三层

造价:新台币16,607,385元

设计时间:2006年2月

完工时间:2009年6月

主要建材:水泥粉光拉毛、洗石子掺媒渣、火头砖、婆罗洲铁木地坪清水模天花板、香杉实木木门

设计背景

这是一个以阿美族原住民小孩为主的托儿所,在物质匮乏但环境资源丰富的偏远村落,我们放弃繁琐的原住民图腾,回归本地居民的生活本质来思考原住民的学校。

在基地内创造一条聚落居民可以穿越的动线。学生的家里大多在社区里,早与社区居民打成一片,不会因为穿越而影响。地面层的开放空间与穿越动线反而创造出了更多的社区互动与亲子关怀。

巴奇达鲁(Pacidal)是花莲阿美族姓氏之一,原意为太阳之子。保留原住民小孩好动的精神,让他们依然可以打赤脚在充满阳光的教室里快跑,教室与原野没有界线,就像回到在山野时的美好时光!

构思特点

大树下的空间转化

悠游在基地后方大树下,引发了对教育原形的想象,期望也能在空间中创造出类似的空间经验。将二楼的屋顶拉大,在一、二楼间创造出一个大小共存的阶梯,小阶梯供动线使用,大阶梯作为看台座椅使用,配合二楼屋顶,塑造一个小型户外教室,回归到教育的原始意象,成为入口处的一个重要空间。

伏而上扬 挑檐而穿透

基地处于聚落之中,面对南向空旷土地。对于田野聚落尺度,把地面层的墙体移除的挑空设计是可攻可守的架构,像是潜伏于田野展翅待飞的鸟类。教室直接面对南向空旷土地,旋转大门开启后,连接几乎跟教室一样大的半户外走道空间,把空旷土地与教室相串接合。

基地两侧的进出口成为行进在聚落中弯折的入口,空间因为方向性的明确限制与易于管理而显得动态自在。

有表情的技术

面对不充足的预算,运用明快的技术系统,直截了当地面对每一个机会。

为了大开口迎接南面的光线及疏导台风时带来的丰沛雨量,同时具有遮阳与雨遮功能,加大的悬臂板与清水混凝土及厚实的铁木共同组构成南向的表情。

清水反梁楼板加强了下层空间内外永久相连通,由内而外地打开封闭空间。不规则的模板分割呈现施作到使用的时间态度与延续感。

色彩分明的拉毛墙面分布在一楼(绿色)、二楼(黄色)、三楼(红色),除了传达出粗旷中带细腻的手工精神,更明确地让每一个不同空间属性有了自己的名字与个性,使用中的方向感更加确定。

洗石子大墙经得住每年从南面海上袭击的台风,不均质的自然斑剥色泽让质感的细腻程度因时间增加而提升。

手工味道的火头砖大墙面,是凿开封闭空间的精灵。穿梭在南向光面的移动照射中,呈现了空间延展与聚落环境融合的一致性。

每种材料都做自己,传达原来的特色与质感。

想象力

穿梭在大梯下玩砂空间的孩童仿佛像是身体缩小之后的鸟类在太鲁阁石洞上自在的进出;悬臂出挑的大屋檐像是迎接清水断涯与七星潭的海水侵蚀声,同时也能在台风带来丰沛的雨水时,足够维持敞开门窗延展至半户外空间的使用深度。

灰色清水模板的斑驳色泽与火头砖及半户外铁木的整体组构,像是整个花莲山与海及早期木构日式房子相互交织的缩影。

教室的南向是半户外的大平台,北向是半户外的厕所;在加上垂直的双动线与室内、半户外、户外编织在一起的空间布局,穿梭其中就像是整个康乐社区聚落的缩影。

其它说明

北倚太鲁阁国家公园,南临七星潭海岸线,新城托儿所邀请我们以听觉、嗅觉与关怀来参与山海与田野共同交织的环境体验。

(图片来源:互联网)

(图片来源:互联网)

(图片来源:互联网)

(图片来源:互联网)

责任编辑: Jing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