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聚焦 > 设计没有“临时性”  > 正文
吴晓飞、王臻瀛:“云中水滴”的前世今生
发布时间: 2012-12-28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世界气象馆的参展主体是世界气象组织,由世界气象组织与中国气象局联合建设,并邀请欧洲卫星气象组织、地球观测组织联合参展。世界气象组织于2006年12月14日确认参展,2008年5月9日正式签署参展合同,是签署参展合同的首个国际组织。世界气象馆是世博园区内唯一的国际组织自建馆,是气象主题第一次直接独立参展世界博览会,也是世博会159年历史上出现的首个独立气象展馆。

世界气象馆名为“云中水滴”。展馆主题是“为了人民的平安和福祉”,这是气象工作的目的和归宿,给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增添了新的诠释。世界气象馆位于世博园区浦东B片区国际组织02地块,距浦东世博轴约600米,西侧与联合国馆为邻,总建筑面积1230平方米。

世界气象馆——“云中水滴”的奇异外形使其位列“世博会奇特建筑”之一。那么,它究竟是如何诞生的?又“奇”在何处?带着这些问题,媒体采访了世界气象馆建筑设计师吴晓飞和室内布展设计师王臻瀛。

灵感来自中国气象局标识

 

吴晓飞

“我先给你讲个故事。”来自常州亚萌科技有限公司的39岁的青年设计师吴晓飞的话匣子就此打开,“一次偶然的机会,我陪朋友和法国设计师沟通世界气象馆的设计方案,当时我只是去听听,但是听了以后,觉得这个事情蛮有意思,我就向世界气象馆副馆长刘欧萱毛遂自荐,想试一试。”

“之后的一星期,我回去做了两套方案。一套以风为主题,一套以云为主题。方案到达刘欧萱处时,她一下相中了云主题。而大家现在看到的‘云中水滴’就是来自这个创意。不过,在当时还没有完全确定用这个创意,因为还有另外一些人也在做方案。最后拍板的过程也比较复杂,经过了4个月的评审,云主题最终获得了世界气象组织的认可,一举中标。”

吴晓飞不无得意地说:“我当时也觉得云主题很契合世界气象馆。一方面,‘云’本身契合了气象主题;另一方面,从建筑角度来讲,这个建筑的外形有别于我们经常看到的固定不变的实体建筑,它能够呈现出一种‘虚’的意象,它是可变的。”

那么,吴晓飞是如何想到以云作为主题的呢?由于在学校主修平面设计,他习惯性地打开中国气象局网站寻找最能反映事物特性的标识。“灵感从我登录中国网站的那一刻涌现。当时一眼看到中国气象局的标识是一朵云,我就知道气象这个主题应该以云为切入点是最合适的了。于是,我从云这一概念一路构思下去。”

吴晓飞在画图纸的时候,想到云的表现方式其实有很多,比如以前有人用玻璃做不同的球体,然后组合成一个云朵的样子。“但是我觉得这个没有意思,因为世博会是一个创意的舞台,要做就要做的有意思。我想真实做一朵云。巧的是,当时办公室窗外正好有一个景观雾,我就突然想到把‘雾’移植到整个建筑的外表皮上去,这以前是没有人移过的。于是,现在的世界气象馆是会喷雾的,当喷雾装置全部开启时,整个展馆宛如一朵漂浮在雾中的若隐若现的云。”

“如果太阳高度角在42度左右,而且时间在上午9点前,下午5点后,参观者就可以欣赏到场馆上空‘雾中彩虹’的奇妙景象。”吴晓飞沉浸在美妙的感觉中,“而这也契合气象的主题,让大自然来参与建筑物外形的营造,这真的很美妙。”

“再给你讲个故事。”诙谐幽默的吴晓飞嘴角扬起一丝笑容,“2008年12月31日,有一次,我们去世博局给他们看设计方案,当时世博局的人和刘欧萱说,‘请问你们的外方设计师呢’,当时刘欧萱指了指我,说‘这就是我们的设计师’。因为很多展馆都是由外方设计师来设计的,因此他们已经有了一种定势思维,认为世界气象馆一定也是外国人设计的。所以,我一直很感谢气象部门给我这样一个机会,一直在用激情去做事。”

云中水滴是低碳环保的典范

王臻瀛

据吴晓飞介绍,世界气象馆的设计充分融入了低碳的理念,采用的钢结构和膜结构材料可全部回收利用,既符合临时建筑的定位,又有展览建筑需要的亮丽外观。

“把四个大小各异、方向不同的扁圆球体组合起来没那么容易。”吴晓飞说。

据了解,气象馆内部骨架没有用混凝土,都是由1500个圆形的链接点和6000多根连接杆拼接,几乎每个位置的圆形球点都有细微的差异。如果第一个球的一个支点孔有15分的误差,那么这4个圆球就不能完美拼接。

“另外一点,就是喷雾点和膜结构之间的结合。因为雾是有冲击力的,这个冲击力跟膜契合不好的话,就有可能把膜冲破。此外,出现彩虹也是经过几番努力的。因为出现彩虹对水珠的颗粒多少和大小是有要求的,这就要求我们要把雾点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吴晓飞说。

据吴晓飞介绍,当膜布上的喷雾装置全部开启时,不仅可以使馆内平均气温至少降低5℃,大大降低空调使用率,而且会释放出大量被称为“空中维生素”的负氧离子,让游客充分感受清新、清凉的“云中漫步”。降温、增湿、节能、环保的外层膜结构和雾状喷泉堪称“会呼吸的皮肤”。此外,展馆内照明大量采用高效节能光源,有效控制能源消耗。

“当然,制造喷雾的水也是可以循环利用的,气象馆这有水池,可以收集雾水,收集到的雾水再循环利用。”吴晓飞说。

“世界气象组织、中国气象局、上海市气象局在世界气象馆的建设中倾注了很多心血,在低碳建设方面更是如此。每天和这些气象工作者在一起工作觉得很开心,也逐渐了解到气象工作的重要性。”吴晓飞真挚地向记者述说他对气象工作者的印象。

馆中之旅将是浪漫之旅

“在设计元素运用方面,馆外与馆内要高度统一,这样观众才能有一个整体的感受。”来自上海龙展装饰工程有限公司29岁的展示设计师王臻瀛表示,“气象本身是摸不着、看不见的,但却是默默伴随着我们的生活的。因此,对于展馆内的布置,我们力求做到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气象。最后,我们采用了‘云中漫步’这一展示设计理念。把每一个环节通过这根故事线贯串起来,让观众有进入气象馆内部仿佛置身于云层中,在漫步云廊的过程中让他们慢慢去关注气象。整个参观过程,将会是踏上一段浪漫之旅。”

同时,这也是运用了气象手法来专递展馆主题,呼应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据介绍,世界气象馆旨在着力展示世界气象科技实力,传播全球气候变化知识,展望气象为城市安全运行保驾、为人们优质生活护航的发展方向。让参观者用观赏的方式了解气象知识、用体验的方式加深对气象工作的理解、用互动的方式增强对气象服务的体会、用畅想的方式感悟未来优质的生活。

馆内共有六大展项,分别是“拥抱自然(升空热气球)”“气候变化,城市的责任与机遇(气候变化长廊)”“天气、气候、水以及人民的平安和福祉(4D影院)”“科技进步与社会责任(小球大世界)”“未来的预报与服务(世博气象台、未来气象服务和生活体验)”以及“体会与回味(云朵咖啡馆)”。

“进入展馆,云中漫步将带领观众穿越在历史、现实和未来之中。几万年前的气候及气候变化就是历史,通过与历史的对话,倡导低碳生活方式,积极面对气候变化问题;小球大世界所实时接收的卫星资料和为世博会提供服务的、工作中的世博气象台就是现实,通过与现实的对话,展示当今气象科技实力,来保障人类日常生活;而2030年强尼一家的气象生活就是未来,通过与未来的对话,展望美好气象生活的明天。”王臻瀛说,“运用主题演绎方式以及高科技多媒体声光电的展示技术的配合是为了更好的将气象呈现给公众,这拉近了公众与气象的距离。”

王臻瀛介绍说,馆内采用了一些创新的展示技术手段。比如运用180°无柱全透明景观电梯结合180°超大多媒体投影,让观众沉浸式体验乘着“热气球”升空,巡游自然美妙景色;运用低碳环保的方式来演绎气候变化过程,清晰的展示气候变化的影响;又如4D影院,将风雨雷电等一些特效技术手段贯串于3D影片“蓝蓝”“朵朵”气象奇妙之旅的故事中;再如世博气象台,它作为整个展馆,乃至世博园区的气象服务技术核心,被隐藏于一组利用改变电流正负极来达到透明与不透明的玻璃后,玻璃通常呈不透明状,用于投射气象预报等多媒体内容,当玻璃通电透明后将呈现给观众一个真实的服务平台,这也是为了更好地表现本次参展的意义,即“参展中有服务,服务中有展示”。

“作为展示设计师,接触到气象馆后,感觉它就像妈妈织的一件毛衣,无微不至,无所不在,每天都给我温暖,因为其实气象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王臻瀛这样表达他对世界气象馆的深厚感情。

责任编辑: Ryan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