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聚焦 > 设计没有“临时性”  > 正文
曹声东:临时建筑的材料循环利用
发布时间: 2012-12-28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作为比较有想法的建筑师,曹声东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去达到节能和低碳,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在生活中,有意或无意的去做到低碳,至于用什么方法达到低碳,他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低碳也未尝不是。就像他在自己设计的办公室里,投影仪直接投射在白色的墙上。

曹声东 广州瀚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设计总监

问:不久前,听说你在郑州完成了一个很有特色的低碳建筑,能不能介绍一下该建筑?

曹声东:那是一个项目的临时指挥部,它的主要特色在于可拆卸、可循环利用。也就是说,这个指挥部可以搭建在任何的地方,所需要的材料都是可以再用的。

在主体结构方面,采用了工地常用的脚手架来搭建,利用这些脚手架,将其制作成墙体、立柱以及围蔽空间等,其好处在于建筑拆除之后,这些脚手架仍可以作为建筑工具继续使用。

在材料使用方面,主要用的是竹子,将当地生产的一种细竹制作成竹帘。把这些竹帘定做成1.2m×1.2m的大小,根据纹路进行横竖的错位铺陈,形成有层次的纹路,在阳光的照射下,金光闪闪之余,还有些马赛克的效果,很别致。这些竹帘是用铁丝固定在一个个的铁箍之上,而铁箍又是绑定在脚手架之上,所以刮风下雨时候也不用担心会脱落。

根据功能需要,还将空间进行了划分,其中大会堂是用于大型会议使用,小型会议则在另外的小会议室。对于这小会议室,采用铝合金和玻璃进行了围蔽,而这些铝合金和玻璃也被设计为可拆卸的,拆迁时候也是可以在另一个工地再次使用的。

问:那在大风大雨的情况下,建筑的防风性能如何?另外,由于墙体的表皮是由细竹制成的竹帘,难免会有缝隙,防水性能如何解决?

曹声东:根据对当地自然条件的综合考察,我们发现这里不会有台风但是会有沙尘天气出现,所以,进行了双层表皮的设计,内外层表皮之间的距离控制在1.2m。另外,内外由于都是竹帘,所以我们在悬挂竹帘时也进行了内外纹路交错的合理设计,也即里面竹帘为竖向纹路时,外面对应位置的竹帘则是横向纹路,就此形成一个过滤器般的结构。

正是由于这个1.2m间距的存在,不但使得沙尘无法进入室内,就是在雨天,雨水也不会飘进室内,而是落在铺在双层表皮间距的地面上。

建筑物采用了两层表皮,都是竹帘式的。其好处不仅仅在于竹帘的低碳环保,而且由于竹帘的特殊构造,竹子之间都有一定的缝隙,所以其通风采光都是非常有效,因此,这个指挥部主要的空间,都没有安装空调。

安装之后,我们实地感觉了一下,非常凉快,而且由于阳光与竹子双重作用,在室内形成光影斑驳的效果,非常美。

问:从照片上看,斑驳的光影非常漂亮。这个项目的所有材料都是环保、循环可用的吗?

曹声东:建筑的地面使用砖块铺就而成的,并没有用水泥来进行浇筑,所以,在拆迁的时候,这些砖也是可以随之而拆走进行再利用的。

在双层表皮中间所铺就的小石子,也是我们就地取材,让工人从用于混凝土的石子堆中找出来的,所以,拆走的时候小石子也一样可以拾起来,重新利用的。

所以,从地面的石子、砖块,到建筑的表皮竹帘、铝合金、玻璃,再至建筑的结构骨架脚手架等,无不属于循环再利用的,另外,包括竹子、石子等都是就地取材,省去了大量运费等,而且像竹子这类建材本身也是绿色环保的,也无需许多生产加工环节,减去了很多污染,整栋建筑从建材选择到安装使用,都是契合了当下所提倡的低碳环保的主题要求。

若是现在过去的话,却会发现这个建筑不是金黄色,而是郁郁葱葱的,因为业主在整栋建筑的周围种植了南瓜、丝瓜等藤类蔬菜,其秧苗也攀爬于墙体之上,形成一道绿色的风景。

问:相较于工地上常用的板房来说,这种新的建筑有着怎样的优势?

曹声东:虽然,板房也是可以拆走的,但是相对这种竹帘而成的建筑来说,板房在结构样式上显得呆板无新意,而且由于是全封闭的空间,在通风与自然采光方面基本为零,所以室内环境很差,需要使用空调和照明设备,由此也会造成大量能源消耗。

郑州市107国道临时指挥部

问:是什么因素促使您想到设计这样一种方案?

曹声东:业主思维比较敏锐,他觉得以前工地板房的形象不是很好,希望这个形象有特点、有内涵,另外在使用上由于道路施工队有十几个,工地工人较多,举起来开会的话就会有几百个人,便需要一个较大的空间,一般的板房显然是无法满足的。

同时,业主其所属施工路段很多,这一个路段结束之后,还要转移到下一个路段进行施工,这就要求这个建筑必须是可拆卸的,以保证在下一个路段施工时可再次利用,即建造一个满足可拆建的,可循环利用的建筑。这也正是这一点,才是这个建筑的亮点,也即低碳环保。

它存在的意义,目前可能还看不见到,但是,当下一个工地启用的时候,却是一览无余了。

问:其实您设计完成的这个建筑方案,更多的是立足于材料的循环使用层面,去实现建筑的低碳?

曹声东:对于低碳的理解,当前主流的观念就是节能,而以此所采用的措施多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来实现,包括太阳能、中水利用等。而上面所介绍的我在郑州的那个项目,则更多的是从循环再利用这一层次实现的则是从材料的循环利用来实现低碳,在程度上更为彻底。但是个建筑实现低碳的意义更多的体现在拆迁后的再次利用上,然而大部分的建筑都是固定的,循环利用的可能性很低,所以通过技术手段来实现低碳的是更为普遍的。

从这一点上来说,刚刚介绍的是一个个案,其低碳的手段较之于技术手段更为彻底更为理想,适用范围不是很广泛。但是,对于当前建筑垃圾横生的状况,也是有部分经验可推广的,毕竟现在我们对于建筑垃圾的循环再生利用不是很多。

问:您认为,这种建筑方案具有推广的普遍意义吗?

曹声东:其实,这种建筑不仅仅适用于建筑工地,对于其他地方也是一样,它和集装箱是一个道理,装的是什么无所谓,但是可以再利用,装完这一个还可以下一次再使用。房子也是一样,唯一不同的是为人而设计,所以,假如有这么一些不断变换客户、不断变换地点的批量生产的建筑,就可以参照上述做法进行的。

比如,在高速公路的服务站附近就可以设置这么样的一些可拆卸的酒店供行人休息,客房数可以根据人数有增有减,还可以远距离调配,广州的不够用了,可以从汕头立马调配过来,现场安装就可以使用。

责任编辑: Ryan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中国房地产人才教育网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九源国际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