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聚焦 > 设计没有“临时性”  > 正文
悉尼奥运村消化垃圾山 比赛场地多是临时建筑
发布时间: 2012-12-28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悉尼奥运村(图片来源:百度)

北京申奥成功并全面起动奥运工程建设以来,特别是奥运村的总体设计方案确立之后,我的脑海中总是不由自主地闪现悉尼奥运村的一幕幕场景。远离市区的奥运村,为一条条高速公路、城市铁路相连,奥运公园内丘陵起伏,碧草连天,比赛间隙市民们三三两两攀上丘顶,或坐、或躺,沐浴在春日的和风之中。

想不到,就是这如画之境,居然曾是悉尼市最大的一处垃圾堆放场。澳洲国土辽阔,我想悉尼市恐怕也不会找不到比垃圾堆放场更好的地方吧!后来主办者道出其中奥妙,悉尼并不缺少上好之地,市政当局就是要利用举办奥运之机,将这一巨大的垃圾堆放场消化掉,所谓的“消化”,不是“屎窝挪尿窝”的垃圾大搬家,而是就势在垃圾山上敷上泥土,再广植草皮。既办了奥运会,又为城市割去了痈疽,真是一举数得之好事。其实,借势造势的做法,我们早就用过,比如北京的景山,当年也是一座垃圾之山;北海的琼岛就是用淤泥堆积而成。当然,用上好之地,办盛典之事,也确是咱北京人应该的礼数,但仔细想想,这其中是不是还应有更好的选择!

其实办奥运就是十几天的热闹,筵席一散,一切设施也就空置下来。笔者曾仔细观察过,悉尼奥运村中,几乎所有场地居然都是临时性建筑,羽毛球馆、篮球馆、乒乓球馆,都是用钢管支撑的临时设施,就连那能容纳11万人的主体育场,也是用巨大钢铁构件组合起的,奥运会一完,拆巴拆巴,运到高炉上,就又成了钢水了。各国运动员下榻的运动员村,也是在高高低低的丘陵上,用木板房顺势组合而成,运动员一撒,房子一拆,一切如初。两个巨大的新闻中心,同样也是在两处马厩的基础上改造而成,曲终人散,这里也就再无他用了。奥运会之后,这里一切都没有变,改变的,是悉尼市民除去了一处令人头痛的垃圾山,而市民们却多了一处休闲度假的好景致,事实也正是如此。

当然,各国有各国的情况,不能一概而论之。悉尼是个发达的现代化城市,在这里该有的、该建的,恐怕也都十分齐全,人家当然不用再正儿八经地搞全面城市建设了,奥运会对悉尼来说,不过是临时搭起的一台布景而已。而北京是一个正在建设之中的大都市,举办奥运正逢其时,好风凭借力,一个现代化的北京定会在奥运之后出现在世人面前,所以同样的奥运对不同的城市是不一样的。

但是,一个成功的经验,总会有它的普遍意义,悉尼在设计奥运方面的一些思考北京是可以借鉴的。对比北京亚运之后,大批场馆闲置带来的沉重负担,再来看悉尼的做法,不是显得实际多了吗!

责任编辑: Ryan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中国房地产人才教育网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九源国际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