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年头西方建筑设计观念渗透入大江南北每一个角落,外国设计公司更加堂而皇之进占到中国建筑的市场分一杯羹,导致现在很多大都市标志建筑都散发出浓烈的西方气味。
时代总是前进的,从单纯的复制终究要变成自主的创造,我们的建筑需要有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文化、自己的设计师。沉睡数百年的古大明宫遗址上种上生机勃勃的树木,做成一个东方园林式公园。这已经跃出了前进的一大步,至于是非成败,留待历史去评价。

创意概念:龙骨+树木(图片来源:广州日报)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冯峰联手澳大利亚IAPA建筑公司为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宣政殿和紫宸殿提交了一套方案。这套方案一出现马上引起建筑界的热议。冯教授的设计方案很简洁,在原来大明宫遗址上铺上土,搭上钢架,种上树木,然后每年修剪出大明宫殿的外形,宫殿内部是供游人遮风避暑的休闲场所。这个简单,甚至可以说是“简陋”的设计和冯教授其人有何特别之处?
冯教授绝对是一个三心二意的人。他极度不喜欢专注于某一种专业,很多东西只做一次就完全丧失兴趣,以致无法将他定义为是干什么工作的。这次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设计是他第一次从事建筑方面的设计,以前没有接触过相关领域。
“摇摆主义者”这个称号是冯教授对自己下的判定。他从来不对事物下对与错的判断,别人想当然觉得是对的、正确的东西在他眼中则不一定。他认为好与坏只是相对的,凡是现在不能界定或确定的东西才能指示未来发展的方向。
正是上述的性格造就了这件“非凡的”设计。设计方案中复建的宣政殿和紫宸殿与过往的“钢铁城墙、砖石森林”有本质上的区别,它是活的、有生命的建筑。它实实在在印证了我们经常泛泛而谈但无所依归的“以人为本”。人的气息与生长中的建筑相互观照——这是否就是传说中的天人合一?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宣政殿和紫宸殿实际样子究竟是如何呢?设计效果能够真正实现吗?还是能带给我们更大的惊喜呢?我们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