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聚焦 > 设计我们的校园  > 正文
从大学的精神反思大学校园设计
发布时间: 2010-10-20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转载自:深圳市筑博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 

我国大学的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看似五花八门,但又常常透着一种无趣和相似。这些相似而又无趣的校园设计仿佛是相互参考、相互印证,让人觉得校园应该如此,也只能如此。这些校园往往恢弘气派、秩序森然、压抑人性、空洞乏味。如此的设计氛围不仅扼杀了大学设计的想象力,更是扼杀了大学的精神。

笔者以为,大学校园设计不能以这样的设计方案为参考,也不能单纯听命于业主,丧失专业者的责任和尊严。应该正本清源,回溯历史去寻找大学的精神,寻找能够定义和塑造这种精神的空间。

深圳市筑博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冯果川(图片来源:百度)

现代大学始于欧洲中世纪末期,大学(university)一词来自拉丁文 “universitas”,意思是“行会”,与工商业者的行会是一样的,12世纪逐渐固定用来指称大学。这说明对于那时的大学来说,搞教育、做学问不是第一位的,第一位的是搞行会这样一种独立自治的组织。为什么“独立自治”这么重要?因为大学就是可以无条件追求真理的地方,是保护异端思想的庇护所,丧失了“独立自治”就没有大学的教育和学问。解构主义哲学家德里达2001年在中国的演讲主题之一就是“无条件的大学”。无条件的大学是理想的大学,是现代文明发展的重要根基。黑暗的中世纪只有在修道院和大教堂里才有高等教育,其研习的学问当然不能与基督教义,但是随着被欧洲遗忘的欧洲文明(古希腊和罗马文明)从阿拉伯世界重新传回欧洲,学者们为了自由地钻研传授这闪耀着人性光辉的文明,为了捍卫无条件求真的权利,逐渐从教会机构中脱离出来成立自己的行会,最终演变为大学。最早的大学是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1158年皇帝费德里克一世颁布法令,规定了博洛尼亚大学不受任何权力的影响,作为研究场所享有独立性,博洛尼亚大学被欧洲大学奉为“大学之母”。脱胎于巴黎圣母院的索邦神学院的巴黎大学是大学的另一个发源地,其历史可追溯至公元9世纪,著名的牛津大学是1167年由巴黎大学的英国师生回国创立的。大学从教会机构中独立出来的过程同时也是欧洲由基督教神性信仰向人文精神过渡的过程。大学可以说是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现代性的摇篮。

我国的大学基本上是国家操控的官办大学。近年兴起的民办大学大多又是资本逐利的新市场。可见大学在中国具有很明显的依附性,对权力、资本的依附,对出版、评级、评奖等的依附,大学更像一个官僚机构、商业机构、名利场、交易所……。这些都严重侵蚀着大学的精神与气质。与此相对应的校园设计也趋于豪华、宏伟(大轴线、大广场、奢华的建筑外观……),诚实地反映着中国大学扭曲的精神面貌。

其实中世纪的大学并没有校园,只是散落在城市中的一些建筑。因为没有固定场所反而使大学与教会君权谈判时更灵活,如果不能为它们所容,大学可以迁移到别的城市。现在大学不但被社会完全认同而且备受推崇,所以大学固定下来,有了美丽的校园。但是我们不应忘记大学的校园应该是催生和保卫这种人文精神的空间,所以大学校园的设计凸显的应是人性,而不是权贵霸气。纠正国内大学的办学思路是一方面,从校园空间的角度重塑大学的精神也是不可或缺的另一面。大学应该简单务实,而不是注重外在形象、故作崇高。正如当年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所云:“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学应该尺度亲切、平易近人、自由灵动、充满生机,应该有很多开放的空间鼓励人们交流争论。著名哲学家马克思?韦伯曾经将现代性概括为“去魅化”(disenchanted)——以理性化消除神话的过程。我国现在的大学校园设计所表现出的宏大浮华之气实在非常需要认真的“去魅化”。

 

责任编辑: Helen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中国房地产人才教育网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九源国际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