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聚焦 > 设计我们的校园  > 正文
校园建筑形态的逻辑生成
发布时间: 2010-10-20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桢文彦设计的庆应义塾大学湘南藤泽校园的内在逻辑来自于桢文彦对城市和建筑的关系的思考,桢文彦曾在《集合体形式的注解》一文中论述过这些关系。他希望通过对村落集合形态和历史典型外部空间形态的研究发展出一套超越单个建筑范畴的完整空间理论。在村落集合形态的启发下,他提出了组团形态的概念——从个体元素开始,通过对各个目标的引导,让它们自发地与周围城市环境发生关系,使元素联结而形成整体。这些元素“在同样的系统中生长,限定着基本的环境空间,而环境也形成了有组织的联结品质”[3]。在历史上优秀的建筑和外部空间范例启发下,桢文彦还归纳出构成形态(compositional form) 的概念——建筑师常用构图的手法生成建筑形态。在这种模式中,功能的、视觉的以及空间的(有时还有象征性的)关系被安置在二维图形关系上。在构成的过程中这种模式常常会有一种将形式状态完结的趋势而使之呈现出静态。

城市和建筑相互关联的集合形态设计逻辑在庆应义塾大学湘南藤泽校园的规划中得到运用。桢文彦将处理的重点放在室外空间和环境的塑造上,用构成形态和组团形态的逻辑关系营造出一种自发生长的、有意义的空间形态。

通过环行路的组织,学校的教学设施被分为内外两层。首先,研究和行政大楼、媒体中心、主演讲厅按照构成形态的逻辑关系组成了第一层次空间,三幢大楼构成的窄长矩形广场是校园内唯一的广场,一个正式的、静态的、庄重的室外空间。教室和研究用房簇群则按照组团形态的逻辑关系组成了第二层次空间,南北向和东西向的通道将中心区划分出尺寸大小相同的地块,建筑布置于各个地块中。研究室和教室之间的空中廊桥将各个单元体联结起来,这使教室和研究用房簇群形成一个网络, 同时又充分地尊重了各个单元的自主性,让它们自发而整体地应对校园空间的动态变化。第三层次空间是占中心区面积1/3的池塘、树林以及呈缓坡状的草地。空间的组织逻辑来自于村落集合形态中大地景观和建筑的自然融合,为了营造出郊区校园的田园氛围,桢文彦把这种融合关系带入校园空间的组织中。

湘南藤泽校园规划的外在逻辑来自于学校早期的校园规划、校园的地形环境和学校的教学计划。早在1986年藤泽校园的原始规划中,就已经确立了学校各个组团的基本位置和路网结构,整个形态散乱而缺乏秩序,这给以后的新形态定下了基调。藤泽校园位于东京西部郊区典型的丘陵地带,尺度的体验和城市不相同,集合形态可以准确地传达出这种自然环境中的意境和尺度的体验,并提供设计尺度的依据。配合起伏不定的地形,集合形态的自适应状态使校园的空间灵活多样。湘南藤泽校园的培养计划主要是为了发展新兴信息产业的教育。信息化时代的社会结构使设计者无法用简单的规划手法去面对每一个节点的瞬息变化,过于主观的构成手法因束缚节点的自由状态而使整个网络失去活力。藤泽校园作为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前沿,本身也是这种社会结构的微观反映,不宜采用纯图形的设计方式来解决问题。利用组团形态的网络性和自适应性,桢文彦将信息时代大学教育和校园生活的模式融入组团形态的组织中。

湘南藤泽校园和印度经济管理学院形态的内在逻辑分别带有康和桢文彦的鲜明烙印,一个是设计者长期的形态操作经验,一个是设计者对建筑和城市关系思考后得出的结论。外在逻辑更是大相径庭,二者不论在文化背景还是建造技术上都有极大差别。比如在建造技艺上,康主要使用砖作为经济管理学院的建造材料,整体的形态封闭而沉重。桢文彦则在湘南藤泽校园大量使用钢和钢筋混凝土,整体的形象开朗而轻快。

在斯特林设计的新加坡淡马锡工学院中,外在逻辑和内在逻辑的控制和影响是平分秋色的。淡马锡工学院设计的外在逻辑是新加坡当地的城市环境、气候、风土人情。斯特林细致地考虑到城市环境和建筑的关联。淡马锡工学院的北侧是新加坡政府为解决城市居民住房问题而修建的Tampines 新城,南侧隔海相望的是Bedok水库,马蹄形行政中心不仅是校园的构图中心,而且是Tampines 新城的轴线终结点,斯特林在6层高的行政楼上挖出的巨大“窗口”将对岸Bedok水库的景色尽收眼底,延续了城市景观,沟通了城市关系。马蹄形的开口对着城市社区,办公中心下面分布着邮局、商店、银行,学校的行政中心也是社区的中心。新加坡地区炎热的气候对建筑的通风和遮阳要求很高。1~2层外廊的交通系统处理不仅使空气循环流通,同时使人们在雨季时没有淋雨之虞。在色彩的处理上,地处热带地区的新加坡用色习惯一向是非常鲜艳亮丽,因此在淡马锡工学院中外面是简洁明亮的绿色铜屋顶、淡灰紫罗兰色墙面和深蓝色窗洞,内部是结合交通空间的桔黄、蓝色、紫褐色、普鲁士蓝、碧绿色的色彩处理,颜色隐藏在热带的阴影下,效果强烈而不夸张。对外在逻辑的认同让设计者注意建筑形态与城市和地域的整体和谐。

詹姆斯·斯特林的校园建筑作品(图片来源:百度)

斯特林的历史主义态度使他钟情于古典元素的表达,他常利用马蹄形、半圆形或者它们的变体组织建筑的中心,正方形、八角形、三角形、圆形等古典构图元素也常常出现在他的作品中。斯特林重视对室内空间气氛的营造,这种空间气氛的表达主要依托于对室内交通流线的处理。他的作品流线设计简洁流畅,室内变化富有动感和戏剧性,交通空间的节点常被处理成社交联系的场所。

淡马锡工学院的形态体现出斯特林一贯的控制原则 。马蹄形行政办公楼构成学校的构图中心,从中心辐射出四个轴,分别形成四个学院(商学院、设计学院、技术学院、应用科学学院),廊道作为轴线将四个学院“锚固”于行政中心周围。从中心到各学院的步行时间不到5 min。作为对规整的教室和讲堂空间的补充,流线的连接节点经过精心的设计成为人们自由交往的空间,轴上又连接教室簇群,形成枝状的交通结构。在交通轴线末端,交通空间临海的一面敞开,演化成露天咖啡座,室内和室外空间有着良好的交融。

和康类似,斯特林的内在逻辑来自于他长期的形态操作经验。淡马锡工学院形态的外在逻辑受建筑所处地域的气候、文化以及城市关系等多方面的影响。对三位建筑师来说,校园建筑特定的功能构成是他们所面临的共同外在逻辑。

校园空间形态的塑造是建筑师经常遇到的课题。因为校园生活是大部分人人生必经的阶段,在这儿,人是以群体的、开放的、交往的状态存在。同时,由于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对教育的投入相对提高,国内新校园的规划建设项目逐渐增多。在一片新的土地上如何合理地规划空间、赋予这片土地以生气和灵感,如何把握校园空间的行为模式,如何赋予建筑空间以场所感,如何帮助教育恢复应有的活力,就成为许多建筑师必须解决的难题。如同前面提到的几个校园建筑实例,建筑师在处理这些问题时,都受限于每一个项目具体的外在逻辑条件,而同时每位建筑师又有自己对校园空间的独到看法和自己的建筑语言逻辑,校园空间的丰富形态来自于两者的结合,它既是当时当地的建筑,又深深打上每位建筑师个性的烙印。当人们在这些空间里学习、生活后,一定会保留着丰富多彩的美好回忆。

责任编辑: Helen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中国房地产人才教育网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九源国际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