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聚焦 > 新锐的力量  > 正文
傅筱:将开放性和交流性融入建筑
发布时间: 2011-04-15   来源:网友Jaz53投稿 

傅筱,第二届建筑传媒奖“青年建筑师”奖获得者,二十几岁就建成了属于自己的建筑作品。拥有学院副教授和主持建筑师双重身份,符合建筑新学院派的气质和风格。他的作品入选了第十二届威尼斯双年展-CA’ASI中国新锐建筑创作展。他的建筑实践没有时髦的建筑语言,场地特征、开放性、行为体验以及构造通常成为其建筑语言的原动力。他提出了“将开放性和交流性融入建筑”的设计理论,他关注节能环保与新锐设计技术的研究和运用,并不遗余力地将这些理念与技术渗入到作品中。这就是傅筱,一位充满“人文精神”的建筑师,让我们通过访谈走进他的设计世界。

傅筱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集筑建筑工作室负责人

 傅筱,男,1973年生,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2008年被评为南京大学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现为集筑建筑工作室(Integrated  Architecture Studio,1A)负责人。

畅言网:您的建筑作品给人感觉平实简练,透露出强烈的人文精神,您的设计主张是什么?

傅筱:我的设计理念相对平实,没有特别前卫和时尚的设计元素。我比较关注场地,关注人们的行为感受。建筑中的场地感受是很重要的。2001年做东莞人民大会堂的时候我当时提出了要设计一个“开放、民主的政治空间”。我一直认为公共性建筑是要关注老百姓的,关注他们的感受,这也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

现代建筑是产生于西方,他们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都很强,而中国的建筑要产生自己的建筑语言,是要经过长时间学习和创新的。作为设计师我觉得应该还原建筑的本原,这是受张永和、张雷、崔恺老师的影响。中国要做好现代建筑是要经过几代人努力的,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要做基础性工作,做好铺垫。中国的建筑师是要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接触得多自然是会从设计中表现出来的。这几年我们接触西方的理念,包括做的研究都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在这种情况下要做个好的概念其实并不很难,但是把一个好的概念实施下去是很难的。我自己一直关注的就是把好的概念真正盖出来放在大地上,而非只停留在图面上。我觉得先不要急于去强求原创,原创往往是有些业主追求夸张的形式的借口。中国缺的是踏踏实实地理解每一个场地,然后把它建成一个“好”的房子。

畅言网:最近您在做哪些新项目?有哪些新亮点吗?

傅筱:目前在做的项目有南京市紫东国际创意产业园招商中心办公楼和南京大学文化交流心。紫东国际创意产业园是一个绿色示范中心,是强调节能技术,将传统和现代生态技术相结合的一个项目。南大交流中心也是将节能技术作为重点考虑的一个项目。现在做的设计都是往这个方向发展,强调建筑中生态技术的综合利用。

傅筱作品

畅言网:您刚才谈到关注人在建筑中的感受,关注场地。您在几个项目中都提到过“还给城市的市民空间”这一理念,受到了许多人的肯定,您当时出于怎样考虑提出这样一个设计概念?

傅筱:早在2001年做东莞人民大会堂的时候,我就有了这个想法,但是还不是非常成熟。大学的时候内心深处是认为建筑是给人服务的,为普通老百姓做建筑。当时拿出东莞人民大会堂的方案时,评委也是一致认可的。当时我的看法是像人民大会堂这样的地方是给人民群众修建的,是很淳朴,不要那么封闭。但是业主认为这一类的建筑应该是厚重和严肃的,所以最后建成后建筑的开放性并不是非常理想。在后来的长兴传媒中心项目中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我依然坚持这个理念,虽然当时项目的用地比较紧张,但是政府还是采纳了我的这个想法,实现了建筑与人的共享。我觉得建筑师要有坚持不懈的民生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大众接受程度还是有差距的,还需要我们去努力。在努力的过程中推动社会环境的改善,这并不是理想化的想法,也不是个人行为,是顺应整个社会发展所出现的必然现象。尽管这条发展的道路充满荆棘,但是我相信总体上还是朝着好的方向进步。

畅言网:我们知道您还以“还给城市的市民空间”为概念做了“S-景观桥”项目,而且这个项目入围了第十二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2010CA’ASI中国新锐建筑创作展,您如何看待这次获奖?

傅筱:我觉得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展览,这次获奖对我而言应该算是个惊喜。展览的主题是妹岛和世提出“让人们在建筑中相遇”。主办方是针对中国建筑现状提出的,他们发现有很多不为人知的,在实实在在做建筑的人。展览期间我没有去,但是听很多去参加的朋友带回了反馈,很多国外的记者认为不能理解“S-景观桥”为什么能够称为新锐建筑,他们脑海里中国的新锐建筑应该是“鸟巢式”的建筑。其实一直以来,西方对中国的认识都是相对朦胧的,只有来到过中国的人才会了解中国的现状,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理解在中国何谓“新锐建筑”。在我看来,这个奖项对中国的意义很大,是中国建筑师展示自己的一个平台,是鼓励性质的的“新人奖”。这只是对现有作品的一种肯定,而后面的发展是要靠自己努力来实现,我一直认为建筑师要有梦想。

傅筱作品

畅言网:您似乎对建筑方面的新科技新技术很关注,您之前也提出过“无纸化建造”,您认为“无纸化建造”对于中国的建筑业会有怎样的影响?

傅筱:这是90年代初技术上的话题,当时读博的论文是一贯的思路,思考中西方建筑师的技术研究。西方建筑历史很久远,无纸化建造也已经发展了很多年,在这方面中西方差距很大。通过作品比较得出中国应该做什么,按照中国发展的现状来看,完成工业化的只有北京、上海等地。中国虽然也引入了许多西方建造技术,但是没有都没有做到普遍的推广和制造,只是简单的照搬模式和技术。有些中国的设计师按着国外的建筑样式直接找效果图公司作图,不考虑它的实施性,所以建造效果很差。“无纸化建造“这个问题是自己一直在实践和努力研究的,这是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现在汽车已经做到了无纸化建造,这也是建筑业的一个发展趋势。美国的盖里已经做到建筑无纸化制造,中国还需要继续在这个方面努力。

畅言网:一直以来。您都是以教师和建筑师的双重身份来做设计,那么校园中的文化氛围对您的建筑设计有何影响?

傅筱:这个影响是很明显的,我的职业是教师也是建筑师,做设计的同时也要教课,教学是很辛苦的过程,但是在校园中,那种氛围让人感觉很放松,当老师的乐趣是可以和学生接触,他们保持着一种求知的心态,乐于思考、乐于实践,时常可以激发我的工作热情。

在教学过程中,也是和学生的交流过程。思考怎样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他们,学生的思想很单纯,有的时候提出的想法非常奇特,但是要尊重他们的想法,尊重他们对专业的热爱。这当中会影响我原来做设计的思维模式,对我个人来说同样是一个促进学习,自我思考的过程。很多优秀的建筑师非常愿意抽时间来大学任教上课,这种校园的文化氛围对建筑师的成长很有帮助。作为老师,我非常热爱教学,这个职业并不是期望得到物质上的回报,而是精神上的回报,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看到学生有所进步,也会非常欣慰。

畅言网:目前国内有很多大学都有建筑类的专业,您对于这个现状是怎么看的?

傅筱:90年代的时候只有几十所,做建筑最有名的就是老八校。现在很宽泛,水平有所下降,这个问题很值得思考。目前很多院校大量增加建筑类专业是和国家建筑现状有很大关系的。现在社会上建筑发展非常快速化,同时还有人们的居住问题,这种状况就形成了大量的职业需求。

面对这样的职业需求,很多院校自然考虑到增加相对应的专业,势必会造成多种问题。但是怎么办好这个专业才是真正要解决的问题。过去的老八所院校都是五年制的,教学模式相似。而目前最担忧的问题是教学模式太统一、定位太统一。现在很多院校的教学模式也都是一样的,对专业性的思考不深刻,输送的人才定位不准确,这些专业规划是需要详细分析层次的。

傅筱作品

畅言网:除了您的教学工作外,平时还在“集筑建筑工作室”做主持设计师,对于工作室的未来您是如何规划的?

傅筱:目前名字中有“筑”的工作室很多。为什么要用“集”这个字,是因为在《说文》中集是指群鸟在木上也。就是一群鸟在木头上,这是很和谐的景象。而我们集筑就是一群设计师在木头上,处于踏实平实的环境,扎扎实实的做一些建筑。这个工作室是依托于大学环境的,有自己的关注点,有选择的做设计,能够保持运作就可以了。未来期望通过和同事学生们的一致努力,把工作室办的越来越好,同时和其他的工作室能够有更好的交流! 

责任编辑: Helen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中国房地产人才教育网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九源国际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