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曾有言“出名要趁早”,放在今天看来依然蛊惑人心。身处这样一个建设的黄金时代,成名对于今天的每个建筑师来讲,或多或少都具有相当的诱惑力。北京奥运和上海世博使各大媒体的眼球纷纷落向建筑,长期位于幕后的建筑师成为频频亮相的焦点人物,甚至有人感叹“这年头一些建筑师想不成名也难”,但对于青年建筑师却是要想成名也难。

出名要趁早
青年建筑师要想成名究竟难在何处?在上海第三届国际青年建筑师作品展即将开展之际,主办方之一的建筑时报社邀请了部分参展青年建筑师探讨了这一问题。
建筑师要脱颖而出就得靠作品说话,但青年建筑师要独立担纲一个大作品机会非常少。人们又常常会以作品规模大小来掂量分量,这对于广大青年建筑师可能会产生一种不公平。青年建筑师大多数主创设计的作品规模不会太大,因此如果一个小小作品只要设计理念方面有创意,设计技术方面有创新,应该也能登大雅之堂。去年一名澳大利亚建筑师就是以一个小建筑设计而获得普利策奖的,这为国内的各种建筑师评奖活动提供了范例。

建筑师要脱颖而出就得靠作品说话
作品的创作经验是靠长期修练和实战而得。如今的青年建筑师磨练的机会大大的有,可是若论求精求好那真由不得自己的意志。在业主催命要图的大环境下,有几个建筑师能做到坐怀不乱,依然故我地精益求精?一个青年建筑师从学校毕业后参加工作,客观上讲,成熟期至少要7年。而那些年大部分精力几乎都放在方案创作和描绘平面、立面上,至于推敲空间、材质和施工技术等更深入的设计内容,那得要建筑师从头到尾参与一个项目全过程才能有切身体会。如何让一个大部分时间都只能呆在办公室画图的建筑师成长为一个“大师级”人物,这却并不以建筑师个人意志为转移。
一个建筑师的作品能得奖固然是受到某种认可,但经典是靠时间之河荡涤杂质而浮出水面的。国外那些大师名家有哪个不是创造空间和运用材质等技术手段的高手?图纸出得美轮美奂终究抵不上建筑落成后产生的影响,对国内青年建筑师而言,要成就这样的名声似乎就有些遥不可及了。

比赛是提升国内建筑界整体水准的手段
举办此次作品展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已并不纯粹代表建筑师想获得个人声名的意愿,倒是社会对之寄予了厚望,更应该被当成一种推动提升国内建筑界整体水准的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