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聚焦 > 双重身份下的研究与建造  > 正文
李晓东:坚守理想 构筑心灵建筑
——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李晓东
发布时间: 2012-06-28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转载自: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李晓东工作室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在千篇一律的城市建筑中,人们匆匆忙忙,有多少人会为一个建筑而驻足?在钢筋水泥、奇形怪状的地标建筑中,又有多少能打动我们的心?身边的城市渐渐变得麻木,没有灵魂,我们向往的震撼心灵的建筑在哪里?更多的是看到对建筑体量和形式的盲目膜拜,对西方的模仿与复制让建筑变得矫揉造作。

在远离城市的青山绿水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一个建筑师的坚守,李晓东虽然不是“明星建筑师”,但是他的建筑却成为真正的“明星”,屡获国际大奖。他坚持自己的可持续设计方法,每一个设计传达不同的理念,解决不同的问题。完全遵从内心的设计理想,深入研究当代设计和传统的结合点,拒绝商业化建筑的“毒素”,这是高贵的坚守,这才是中国建筑界未来的希望。李晓东,一个多次荣获国际奖项的建筑师,执着于打造心灵建筑,潜心育人的学者,畅言网近期与他展开对话。

 心灵建筑  现代与传统的对话

看过李晓东很多建筑,正如一个媒体描述那样,他的建筑被定义为“心灵建筑”,看到那样的静谧和纯粹,没有掺杂半点的矫饰,仿佛从自然中生长出来。让人置身其中,默默徜徉,感受建筑传达的话语,空间凝造的力量。在新加坡教学多年之后,他感到积累在心中的创作欲望逐渐强烈,于是回国开始建造自己理想中的房子。我们总是在问一个建筑师的风格或者主张,李晓东的看法完全不同,对于他来说每个不同的项目都在传达一种理念,之所以有理念的支持传达的过程才会顺畅无阻,设计是思想的闪光点,不只是表面的审美,它更注重思想的支撑,“这是建筑创作安身立命的基本点。创作的框架、探讨和具体的设计串联起来切入点。每个设计都在试图向人们讲述,而不是不疼不痒的摆在那里。

 “玉湖完小”是李晓东投入最多的项目,印象也更为深刻。“我尝试用当代的思考方式,去寻找本土化的一个状态。用当代的手法协调当地的资源,实现可持续的设计思想。”这个项目成为他的成名之作,投资非常少却屡屡斩获国际奖项,在大部分的建筑师利用西方模式设计的时候,李晓东选择另外一条清晰而坚定的道路,他讲到“我盖得房子希望诠释一种与环境共生的状态,强调一种围合的空间而绝非简单的体块。”让记者惊异的是,他用中医理论比喻设计,大自然山峦叠嶂是阳刚的体现,而上面的房子就要平衡这种阳刚,能够让人的心灵马上平静下来。这种新奇的比喻显示他内心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桥上书屋”这个项目获得了阿卡汗的大奖,至今仍有多家媒体进行报道,这项目在李晓东眼里是中医理论中点穴疗法,解决当地的一些问题,书屋成为社会交往的平台,是从自然、社会可持续发展角度进行的探讨,项目的辐射力很大,造就的影响力将会为当地产生良好的效益,在净化心灵的同时实现可持续的理念。

“我们需要从自身找一些文化特殊性和地域特殊性,结合当代的问题,用当代的视野重新审视,这样才能有所发展。而把中医理论和建筑学结合起来,是一种尝试和设计方法,中医讲究“系统”和“调理”,建筑也一样,需要有“气场”,建筑要跟人和社区发生关系,中医理论可以有效的做到这一点。中医理论加上当代手法,是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选择。现代与传统必须对话,不是为新而新,是为了解决问题。”

从自然中生长出来,这是李晓东建筑给人的难忘的印象,当中材料的运用是智慧和思想的结晶。谈到选材,可持续设计师首要出发点,所有的项目都是选择当地的材料,他这样描述材料的作用,“当地的材料能够让建筑使人更好地欣赏自然的地方,而不是抢夺自然的美,是用现代的方法表达出来。”从设计到施工李晓东全程参与,他说这样才能能把握住话语权,在这个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阶段,价值观都不复存在,国学都成为粉饰自己的花边,社会的浮躁造就了建筑的浮躁。“项目本身并不重要,能够自己完全掌控才是难得,没有甲方的牵制带来的无奈,这种项目最能探讨出新的设计方法和建筑理念。”

责任编辑: Helen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