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鲁称《房子》是自己“最私密的作品”,因为除了梦境与记忆为真实的过去带来的种种变形之外,里面的回忆几乎就是作者童年生活的再现。
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是文学爱好者,他在巡游全世界工地之余也不停地写作。日前,安德鲁偕妻子纳丁纳来到上海,在“造房子”之余参加新作《房子》首发式,谈到这部自我内省式的小说,安德鲁说,“《房子》绝不是一部关于建筑的书,这个‘房子’是人居住的。”
保罗·安德鲁因为29岁时设计了法国戴高乐国际机场第二候机楼一举成名。如今,他的名字因为与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和中国国家大剧院等作品联系在一起而为中国人熟知。不过,安德鲁同时也是一位文学创作者,继两年前在中国出版了中译本《记忆的群岛》后,此次的《房子》再次带领读者进行一次记忆的旅行。谈到自己的写作,安德鲁说,“我作为一个做大建筑的建筑师和写小书的作家,觉得大建筑和小书是一样重要的。”
安德鲁称《房子》是自己“最私密的作品”,因为除了梦境与记忆为真实的过去带来的种种变形之外,里面的回忆几乎就是作者童年生活的再现。而作者自己则把它归为小说,小说的主人公不是别的,就是房子本身。在上海的首发式上,他表示,“在写作过程中,希望能唤醒读者小时候对生活空间的回忆。书的特点是精细和省略的对比。精细是在于它是真实存在的,而省略则是希望读者自己往里面填充回忆。书中人物都是没名字的,这是希望读者可以在中性中觉得与自己有关。我写书的观念是不会事先预定是要让观众悲哀或是快乐,而是希望读者自己生出情感。”
整部小说由50多个精彩的零度写作的断片构成;洋溢着对时间、空间、欲望、世界、交往、恐惧、虚无等存在主题的深思和缅想;有些段落还闪现着人性深处来自远古的古老想象。正如他的建筑设计富于现代主义的创想,他的这部小说在架构上也洋溢着现代主义建筑似的空灵和前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