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定位
张政之介绍,田子坊内有多处石库门建筑,其中最早的一座已超百年。12年来,田子坊呈现出居住人口疏减,商铺数量增加的趋势,坊内的石库门建筑和布局完好保存了下来,而且由入驻者出资完成了保护性修缮。现在回首看12年前的政府选择可以说是正确的。
1998年,卢湾区政府将泰康路上的马路集市迁到田子坊内,把泰康路进行重新铺设,使田子坊外部环境得到改善。怎样开发田子坊?卢湾区政府选择了依托本区文化产业优势,要把田子坊老街区打造成新文化产业的集散地。
市场突破
“外部环境整治好了,街区保护原则明确了,功能定位决定了,田子坊具体开发则交给了市场来进行突破”,卢湾区发改委顾沁介绍说,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石库门房子是上海独具特色的里弄住宅,是老百姓的栖身之地,里面有形形色色的人物,五花八门的行当,生动地展现了上海的市井百态,是上海这座城市中最浪漫、最能触动人心的部分。而最终,市场也恰恰选择了上海里弄文化作为突破,进军田子坊。
1998年,上海艺术家陈逸飞、尔东强等人利用田子坊内闲置的厂房设置了工作室,此后田子坊开始“脱胎换骨”。
张政之介绍,尔冬强摄影作品和李守白的剪纸长卷,反映的内容均是上海最普通的老百姓的里弄生活,感染力极强。这些工作室开在田子坊,有了生存的沃土,也提升了田子坊的知名度。游人进入工作室,能看到升华的里弄文化艺术,出来就能看到真实的里弄生活。
自我发展
田子坊处于卢湾区的心脏地带,距离淮海中路、新天地都很近,对面就是卢湾区的地标日月光中心广场,17路等近10条公交线路经过这里,乘坐轨道交通9号线在打浦路站1出口下车,步行5分钟即到。黄金地段加上便捷的交通,田子坊被很多投资人看好。
田子坊开始名声在外,保持传统文化同时进行创新的街区功能也更加清晰。沿着这条脉络,在12年间,田子坊每天都在扩张,每天都有装修。
区发改委顾沁介绍,由上海市民、田子坊内的居民、企业、艺术家、投资商等组成的“投资群体”看中了这里的文化氛围,不断有人到这里投资,渐渐形成了一条“小规模、多元化、渐进式、动态性”的城市更新模式,使得这个老街区的发展始终具有一种鲜活的“原创性与原生态性”,在原来的上海里弄文化基础上出现了许多创意,形成了一个创意产业群。老街区逐渐完成了传统文化融合创意新产业的转身。
在田子坊内,游客均表示到田子坊来,就是想看到原汁原味的里弄生活,而这里的时尚元素也让他们爱不释手,餐厅、酒吧等则给他们可以坐下来慢慢体味田子坊的魅力。
隐身幕后
田子坊指挥部单设了一个安保部。经了解,田子坊占地2万平方米,日接待能力在1.5万人左右,超过2万人的接待极限就会带来拥挤、卫生、治安等一系列问题。目前,区政府正在规划利用一道之隔的日月星广场,辟建停车场,应对游客增多的情况。
指挥部张政之介绍,12年来,田子坊一直按市场规律自我发展,区政府一直没有进行干预。房子的产权完全是居民的和工厂的,想要租兑的话,投资人自己与产权人谈。投资人在领取工商营业执照前,改电线找供电局;要进行装修,找物业处批准,改变建筑风格绝对不行。田子坊的运转完全按照规章制度来,政府各级部门在背后创造了一个舒心的投资环境。田子坊指挥部就是一个联合办公机构,兼有消防、公安等多部门的职能。坊内的小问题由田子坊物业处处理,而大的问题则由指挥部综合协调,确保田子坊正常运转。
原生活态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勤建认为,历史街区保护最基本的是要疏减人口、改善环境,真正要保护传承城市文脉,就要保护“原生态、原居民、原文化”。上海让大部分历史街区回归“生活态”,为老建筑注入活力,延续它们的“文脉”,比单纯保护起来更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