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两江模式
两江新区能否真正成功,科学的产业定位是关键。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谢家智这样表示。
事实上,据媒体调查,两江新区的功能和产业定位是以创新为最大特色。
媒体获悉,在两江新区技术力量、产业工人条件等优良的基础之上,其发展的产业模式将实现5+3的战略性创新布局,即“壮大既有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仪器仪表等优势产业,实施5+3战略性布局:轨道交通、电力装备、新能源汽车、国防军工、电子信息等五大战略性产业布局,以及国家级研发总部、重大科研成果转化基地、灾备及数据中心等三大战略性创新功能布局。”
创新的底子来源于两江新区原本就不错的产业基础。两江新区2008年户籍人口约130万人,人均GDP超过32000元,是国务院2007年新批准的《重庆城乡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和产业布局重点拓展区,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拓展区,以及国家级内陆保税港区,具备在西部及内陆地区率先开发开放、加快发展的良好基础。
同时,据知情人士透露,两江新区还有一大历史使命,那就是加快培育一批高成长性新兴产业集群。重庆社科院区域中心主任李勇表示,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战略产业已经划入两江新区的规划之中。
谢家智认为应将新能源产业发展作为该区核心功能定位选择,而“新”、“高”、“活”则应该是两江新区产业定位的三大原则。新能源战略的实施,能够为重庆带来巨大的市场。以核电、风电为代表的高效清洁发电装备和特高压输变电装备是未来的发展重点。
据谢家智院长介绍,“新”主要指新产业。新产业的布局既要有助于重庆的产业优化,更要凸显开发区自身的产业特色。重庆总体上传统产业比重过高,亟须拓展新兴产业,作为最大的新型开发区,在产业定位上切忌低水平的产业重复,应该以发展新产业为导向,以充分发挥新区的产业引导和升级功能。“高”主要指产业发展的高标准。新产业发展风险较大,新产业主要以技术和装备为核心竞争力。“活”主要指产业发展方式、产业发展政策及配套灵活等。
在调查中,媒体还获得了一份两江新区的区位图,该图明确地显示出重庆市政府将在两江新区内构建十大功能区、三大板块的具体规划。其中,三大板块分别是现代服务业板块、都市综合功能板块和先进制造基地板块。
与此同时,重庆渝北区将获得重大发展机遇,它也是最值得各方关注的地带。在两江新区规划控制区域里,有817.88平方公里的面积是在重庆渝北区内,占整个两江新区面积的70%。因此可以预见的是,两江新区带来的最大商机将“落户”渝北区。市长黄奇帆去年底有一次在渝北区调研时称,市政府未来将在渝北区布局五个重大项目,今后数年,政府在渝北的投资将高达数百亿之巨。
渝北区相关部门的负责人详细介绍了这五大项目,“第一大是机场,10年后的江北机场的客运量将从目前的1000多万人次向6000万人次发展;其次是保税区,第三是城区开发,第四是悦来会展中心,第五则是龙石地区。”
聪明地引资
筑巢引凤。
在等候国务院批复两江新区的过程中,重庆市政府也并未停止相关准备工作。
重庆市发改委相关官员介绍,他们现在做的大量工作就是基建和改善交通为招商引资创造条件。
而据调查,重庆在两江新区的开发规划中,关于招商引资设定了一个宏大的目标:截止2020年,重庆全市吸引的70——80%直接外资将由两江新区带来。
4月9日,重庆市政府与中国外运长航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的仪式上,市长黄奇帆表示,重庆要打造西部经济增长极,而交通和物流是重要的基础。只有先成为交通、物流中心,才能成为贸易中心和经济中心,才能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极。他透露,“在未来5年内,重庆将投入1500多亿,建设1500多公里铁路,加上现在的1000多公里铁路,重庆将形成3000多公里铁路线,届时将有8条高速公路通往除重庆外的地区。随着江北机场4条跑道以及长江黄金水道的建设,重庆正逐步成为水、陆、空物流中心。”
同时,在4月初的政府常务会议上,重庆市有关人士表示,今年着手推进的项目为安张铁路、黔张常铁路、主城至万州沿江高速公路、小南海水电站、万盛煤化100万吨二甲醚等,这些都是与 “十二五”发展、“两江新区”建设相关的重大前期项目,。同时,围绕“西三角”、成渝经济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等战略规划,这些重大项目储备投资规模达到2万亿元。
从2005年以来,重庆政府一直不遗余力地向外界传达他们的开放引资态度。但在这一轮的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国的外部投资环境受到冲击。重庆还能否实现引资大计?
事实上,这两年重庆的开放已获得良好成果,2009年利用外资总量达到40亿美元,连续两年利用外资增长率全国第一。港澳台、欧洲、美国全方位地利用外资;工业、城市建设、金融和贸易服务等宽领域吸引外资;通过购并、重组、海外上市等多渠道利用外资。
值得注意的是,重庆引进外资的思路非常聪明,在利用外资的方式上做了调整。
据重庆市外经贸委主任李建春介绍,以前,我国1.2万亿美元的加工贸易99%都在沿海地区,因为加工贸易的基本模式是“两头在外”,零部件从海外运到沿海,加工完了产品又销售到全世界。重庆到沿海有2000公里,如果照搬这个模式到重庆,物流成本抵消了内陆的政策、人力成本优势。因此,重庆提出把世界加工贸易模式垂直整合,实施“一头在外”的模式,通过零部件80%本地化制造,再组装成整机出口,以降低物流成本。
用这样的模式,重庆吸引了美国惠普,以及台湾富士康、广达、英业达等企业,而他们又带来了上百家零部件厂商。
“2009年惠普来重庆建了一个3000人的软件开发基地。这些人分成了几个小组,每个组有一半人在美国工作,另外一半在重庆。每个项目都是两边的人共同商量,共同研究完成,这个团队在技术水平提高非常快,同时,这部分人的成本却很低,每年每人工资不足5万元。这样既降低了惠普的成本,又为重庆储备了大量的软件人才。这对双方都极为有利。”
梦想照进现实
从两江新区被写进国务院2009年的3号文件到现在,重庆一直在等候这个“大蛋糕”。该文件明确要求,认真研究设立“两江新区”。
重庆市发改委某官员认为,行政体制的定位对于发展区域经济具有特别意义。“四川龙昌和重庆荣昌就是因为行政体制不一样,导致发展程度不一样。”他进一步解释,因为一个属于直辖区,另外一个属于市区,在直辖区的荣昌因为各项工作汇报、落实都比龙昌更有效率,因此地理位置上相邻的两个县市,发展速度差距不断拉大。 “就像浦东新区,可以获得更大的自主权,这对加快当地经济的发展作用非常明显。”
从功能定位上,两江新区将划分为十大功能区。据知情人士透露,这十大功能区是:江北嘴中央商务区、保税港功能区、鱼复现代物流功能区、北部新区、空港新城、龙石先进制造功能区、悦来会展城、蔡家高技术产业功能区、水复生态产业功能区和木古出口加工功能区。
其中,值得重点关注的是石船重镇。据了解,重庆市关于两江新区的初步规划中提出了发展石船先进制造功能区的设想。而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在今年的1月28日召开的全市工业经济会上透露,将在两江新区石船板块建100平方公里工业园区,打造石船万亿级工业基地的方案。
同时,重庆市政府则对于两江新区的未来能得到的扶持政策充满期盼。在写给国家发改委的工作报告中,重庆市建议国家在战略性重大项目布局上给予倾斜,参照国家在天津滨海新区布局火箭、大飞机等重大项目的做法。包括“比照天津滨海新区,设立两江新区10亿元的财政专项,用于基础设施、重大产业项目等方面的补助和贴息。”
目前虽然两江新区规划还没有获批,“但是各项试点工作都已经在开展。国家批复只是给予两江新区一个战略定位,给一块牌子。具体发展还是要靠重庆自己。”重庆发改委官员这样总结。
这座挺立在大山大水中的城市,将在不远的未来,进一步展示中国内陆经济的隐秘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