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底,备受关注的江苏泰州高港柴墟水景街区二期拆迁结束,原本列入拆迁范围的4处重点建筑得到整体保护,另有近100件散落文物得到抢救性保护。
这些文物所以能获得“新生”,高港区政协文史委的一份《社情民意》起到了关键作用。
柴墟古街区距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素有“苏北小上海”之称,整个街区历史遗存丰厚。去年,高港区决定在此规划建设水景街区,年初一期拆迁工程结束。
高港区政协文史委多年来一直重视研究、挖掘本地历史文化,对柴墟古街区历史遗存建有专门的档案资料。“一期拆迁时,由于有关部门缺乏统筹考虑,加上拆迁队伍无文物保护意识,致使其中的文物遭到不同程度破坏甚至遗失,令人痛心。”高港区政协文史委主任朱长顺介绍。
据了解,柴墟老街一期拆迁中,嗅觉灵敏的文物贩子纷纷进驻,姚氏旧宅的清代旗杆石、石鼓、花台石,体善巷砌于墙上的古代石碑,口岸文化站花2000多元从柴墟港打捞出的数块雕刻精美的庆元桥遗石等文物,均不知所终。更让人扼腕的是,柴墟街城隍庙内现存的一尊距今900多年的莲花座,就此丢失。
“历史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财富,饱含着城市的文化底蕴。”朱长顺说,二期拆迁区域位于柴墟港北侧,是柴墟古街区历史最长、遗存最丰富的地段。
4月2日,高港政协撰写的《关于在柴墟水景街区二期拆迁工程中加强文物保护的建议》,摆到了高港区委书记王建的案头。一口气看完后,王建赶往现场察看。看到反映情况确实存在,王建当即批示,要求相关部门派员现场督查,并明确没有督查认可,不得随意拆除。之后,王建又两赴现场、两作批示要求坚决制止机械拆除,责成有关部门做好文物登记和保护。
该区专门成立了建设、文体等部门组成的古街区文物保护领导小组,政协委员全程参与监督。同时,二期拆迁暂时停工,由专门聘请的文物专家组进场,挨家挨户走访调查,开展文物鉴定,并逐一编号、登记造册。所有文物实行统一收集、专人保管、集中存放。针对文物贩卖现象,区公安、文体局等部门联手打击,追索丢失的珍贵文物。
文物专家组还对该街区“一步两庙”(财神庙、城隍庙)、戚氏进士第、孙氏四方楼等重点遗存,制订出台有针对性保护方案。
经过多方努力,柴墟古街区整体保留了4处重点遗存,挂牌保护了近100件散落文物,包括花窗、花板、木雕构件及古井、古石碑、古石桥、古树名木等遗存。
经过多方查找、追踪,城隍庙莲花座被顺利追回,重新安放在始建于北宋的城隍庙内。
目前,该区正在加紧修改完善柴墟水景街区规划,力求还原历史面貌,重现柴墟古镇“清明上河图”式的繁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