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观点 > 本站独家  > 正文
条条大路通罗马
——由罗马建筑实例看中西建筑文化差异
发布时间: 2010-09-29   来源:畅言网archcy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条条大路通罗马。”这是中世纪的人常说的一句话,他们说得很对。对于罗马之路,我走过两趟,1999年是“欧洲考察”期间,2003年是“米兰探亲”期间,每一次我都感到新鲜、美丽,并且都使我激动不已。在罗马,你会体验到自己的视野突然开阔,而且伴随着视觉而自然产生的强烈的怀乡情绪,使你得到诸多崭新的知识。

作者徜徉于罗马古城

罗马是意大利的中心。罗马城初建于公元前8世纪,在2800多年历史中,各个时代都留下了它的建筑古迹。整个罗马城就是由文物建筑累积而成的。在它大约1000hm2的历史中心区里,从巴拉丁山上新石器时代小屋的遗址,到伊达拉里亚王朝的城墙,及那些古罗马帝国的宏大壮丽的公共建筑物和庙宇、中世纪的教堂和钟楼、文艺复兴庄重的府邸、巴洛克精巧的喷泉,以及19世纪古典主义的纪念碑和后来的政府各个部门办公大厦,甚至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统治下的新古典主义公共建筑,都代表着欧洲建筑发展的各个重要历史阶段,都是那个时期的最高水平的代表。

意大利人都把它们当作宝贝保护起来,甚至对文物的残迹也倍加爱护,所有的残迹,哪怕只有几块石头,不论在街道上还是在居民区里,都精心保护着,周围围上小小一片草地。这使我们体会到,古罗马帝国是自成一体的。即使它处于废墟状态,其雄姿仍然不减当年。从精神上讲,它始终保持着古代西方文明中心的地位,从20世纪60年代起,意大利人的保护文物的概念,已经不但要保护纪念性建筑物,而且要保护一般的建筑物,还要保护它们的环境,进一步保护城市和村庄的历史中心以及一些小城镇和村庄的整体,到现在,其趋势是还要保护得更多。意大利政府有文明保护部,还专门设立了文物修复研究所和全国文物普查登录所。他们不再修复或翻新文物建筑,而只是加固和保护。

罗马街区实景

联想到我们中古的文物建筑和古城的保护比起意大利的来要困难得多。我们的历史遗迹,文明象征,我们文化古城、历史建筑,遭到了太多的破坏和浩劫;秦火、宾灾、匪患、暴力革命、流氓文化、极端情绪,使得一劫又一劫,一难又一难,我们的文化断裂了,我们的文明断层了,华夏大地历史的虚无主义肆虐,数典忘祖者风行,于是文化在泣血,历史在流泪。而如今,更有“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口号四处弥漫,在这种形势下城市改造,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旅游工程等,在21世纪文化复兴的诱人口号下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文化劫难。

“条条大路通罗马”,对于罗马之路,中国人走的是各自不同的路。

如果说中华先祖选择这种态势也许是不自觉的,但是作为当代文明人的我们,应该趁梳理我们的思路,对中火文明的弱点和弊病当然还应该采取继续研究、批判和揭示,但此时此刻正式世纪之初,中华千年文明只有它在延续,我们切莫做狂妄骄慢者。

我觉得,我们的城镇建设者、管理者;我们的规划师,建筑师如果有机会要亲自到罗马看看,亲临其境地体验一下罗马人保护文物的精神和经验,再也不要把破坏古物当作来表现自己的“时代意识”,要把惯用的“拆”字,变成“保”字,要珍爱中华古文化。

我很同意陈志华先生在其《意大利古建筑散》中一句很概括的话:“在我到过的国家里,文物建筑,当然以意大利为第一,数量多、质量高。从希腊以来欧洲建筑发展的所有阶段,都在意大利留下了一批代表性建筑物。”

罗马的每个角落,每个与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都不同的角落,以及罗马的每一次生动的、随着时光而变幻的景色,每一座建筑景观和遗迹,都将向我们说明罗马的富有与壮丽。我将参观过的几个典型的建筑景观分析如下:

万神殿

万神殿

这个供奉罗马全部神的万神殿曾被米开朗琪罗称赞为“天使的设计”。这是于公元前25~27年阿古利巴建造的。它正面的8根圆柱让人联想到古希腊建筑。这栋建筑藏在一条狭窄的街巷中,外观不太显眼,可当你一进入室内,你马上被这巨大的圆形空间所震撼,让人仿佛进入一个庞大的观象台和航天大楼空间,周围除了入口并没有一扇窗户,而尽是不同的神像雕刻。内部圆形屋顶上开有直径9m的天窗,自上下泻的光线照亮了室内每一个角落,从这里透进来的光线照射在马赛克的地面上,有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

在建筑方面最值得谈的重大创造便是水泥在建筑上的应用,它是用火山灰拌和的泥浆,具有与水泥同样的性能,由于水泥的特点有较强的可塑性,尤其能适应圆形或曲线的结构,因此,罗马建筑爱用的拱券、圆顶穹窿、半圆形凹厅、耳室、圆形殿堂等。

 

喷泉

 

纳沃那广场上喷泉

罗马是一个喷泉的博览会,行走在罗马街头,人们会看到五步一小喷泉,十步一大喷泉,从万神殿前往西徒步走不多远,就可以看见一个被古典建筑群围绕的纳沃那广场,在全城上千座喷泉中纳沃那与周围建筑非常协调的3个喷泉,分别是“尼普顿喷泉”、“四河喷泉”、“穆尔人的喷泉”。

中间的“四河喷泉”是由贝尔尼尼设计,是典型的巴洛克风格,分别象征着四条天堂河流(多瑙河、尼罗河、恒河和普拉特河)以及已知世界的四个角落(欧洲、非洲、亚洲和美洲),这个拟人化后修建的巴洛克雕刻的杰作,周围总是吸引着拍照留念的游人。

责任编辑: 畅言网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