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0年到2007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由1.26亿增长到1.53亿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10.2%提高到11.6%,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1.4%,相当于欧洲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总和。人口老龄化年均增长率高达3.2%,约为总人口增长速度的5倍。预计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亿人,占总人口的17.17%。北京老龄化速度更为惊人,据悉,到2020年,北京市的老年人口将占北京市总人口的30%,平均3个人中就有一人是老年人。那么现有的住宅能否满足越来越多老年人的需求呢?重新兴建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也是土地资源更加紧张,所以“旧房适老性改造”可能是最佳方案。那么“旧房适老性改造”都有什么难点?具体怎样实施?针对这些问题畅言网编辑采访了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住居学博士、《建筑学报》特邀编辑胡惠琴。
.jpg)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住居学博士、《建筑学报》特邀编辑 胡惠琴
畅言网:胡教授您好,您之前做过旧房适老性改造的课题,课题重点也是关注上世纪80年代的住宅,为什么呢?
胡惠琴:主要还是从三个方面来决定的。首先,这个时期的住宅设计标准偏低,居住区的生活配套设施也很不完善。八十年代之前的住宅已经到了使用年限,没有必要改造,而八十年代之后的住宅质量、户型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飞跃,特别是98年实行房改以后,极大满足了不同家庭的不同需求,这也同样包含对老年居民需求的满足。其次,这个时期的住宅受限定,难以多样化和个性化,造成对不同家庭个体需求的忽视,特别是给老年人居住带来很大的不便。最后,这些居住区老龄化程度相对很高。
畅言网:“旧房适老性改造”难点在哪呢?
胡惠琴:北京很多八、九十年代的住宅结构还完好,但是内部的空间却满足不了老年人的需求,从“适老性”的角度来改造的话,应该有很多方面,像增加电梯、阳台,取消高差,以及户型的变化,不是承重墙的可以打掉,比较小的户型可以两户并一户,等等。最大的难点还是结构。需要把原来的结构调整到适合老年人居住的结构。比如说卫生间、厨房的改造,就需要改造一些管道,虽然难度确实不小,但也并不是不可以做到。
.jpg)
大多数欧洲国家已将老年住宅纳入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图片来源:百度)
畅言网:您也走访调查过很多小区,据您了解,老年人最迫切希望改变的是那几方面呢?
胡惠琴:如果排序的话,第一是电梯,很多老年人觉得上下楼很不方便。第二是卫生间,因为这个时期住宅的卫生间都很小,对老年人来说洗澡非常不方便,卫生间应该有可供护理的空间。不过如果卫生间的结构一旦调整,那么整个上下水管线路都要调整,这也是最大的难度所在。
畅言网:国外的“旧房适老性改造”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呢?
胡惠琴:国外在旧房适老性改造方面是很成熟的。首先,国外有充足的资金;其次,国外有先进的技术支持,也有很多先进的经验,再加上他们起步很早,人口老龄化趋势也没有我们国家这么快,他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做。而我们国家现在的情况是“未富先老”,国家还没有足够强大,老龄化社会就到来了。当然,国外的模式只能作为参考,我们要有适合自己国情的方案。

北京曜阳国际老年公寓室内
畅言网:您曾在日本留过学,也曾在日本放送大学执教,那么日本在“旧房适老性改造”方面是怎么来做的呢?
胡惠琴:日本在这方面做的非常好,当然也与他们国家的特殊性密不可分。首先,日本的房间是按榻榻米来计算面积的,比如四张或六张,这样就等于是一种固定标准化了。如果是六张的,门窗及装饰材料都是根据六张榻榻米来进行配套,这样改造起来就非常容易。像流水线作业一样,所以也被称为“魔术化”。其次,日本大量改造的都是不高于五层的建筑,难度上会小很多;我们国家都是高层的公寓式的住宅,这就加大了改造难度。而且日本已经形成了产业化,有专门的公司,只要打个电话就可以解决了。我记得我在日本的时候有一个学生,他就是就职于这种公司。他每天的任务就是采访有改造需求的老人,具体了解要改造哪些地方,晚上回去就做平面。几天就可以完成改造,非常专业。日本的旧房改造发展了20多年,但是已经非常成熟了。
.jpg)
日本老年公寓的餐厅(图片来源:网易博客)
畅言网:您现在做的课题是什么呢?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个课题呢?
胡惠琴:我现在在做的课题是社区养老。不论是从经济上来说,还是从我们国家的伦理观念、传统观念来说,都不应该把养老完全推给社会。打个比方,假如选择比较好的的养老院、福利院,首先这些老人需要支付高昂的费用;其次,养老院为了追求比较好的环境都是远离市区的,很偏远,这样子女就不可能经常性的去看望,基于这些,我就想到了社区养老。但是所谓社区养老也不可能整个社区都是老年人来居住,如果一个社区居住者年龄层面过于单一,就不是一个健全的社区,作为一个社区,它年龄构成应该是非常丰富的,应该是一个多层次的构建,可以满足各个年龄段的居住者的需求。这就要求社区里必须要有养老设施、医院等等。其实这个课题可以与“旧房适老性改造”串联起来,从“旧房适老性改造”中得到的经验可以应用在养老社区的建设中。当然现在还是在探索中,并没有很清晰的成果可以展示。如果再深入探究,就会发现好多需要考虑的问题。比如我认为千人指标肯定是不合理的。千人指标并不是针对老年人来制定的,如果老年人口占到总人口的百分之三十,那么这个指标显然是不适合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