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观点 > 本站独家  > 正文
探究传统建筑装饰的转变
发布时间: 2011-12-23   来源:畅言网archcy  转载自:太原理工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技术性构件转化为具有艺术性较强的构件是一个技术与艺术相互渗透的漫长阶段,构件在演化过程表征出多种样式。建筑中的某些构件在产生时往往具有实际的功能,并与其建造手段和结构关系紧密相连,但这些功能并不构成对形式的制约,换句话说,功能的削减并不影响原有形式,构件形式作为一种装饰语言在其他的结构中得到保存。如宫殿建筑大门上的红门金钉作为装饰形象颇能反映出皇宫气势,这种形式的门称为版门,是由木板并列,加上横串,用钉连接木板和横串,再在铁钉上加盖帽防止雨水腐蚀,这就产生了门钉。它和筒瓦上的盖帽相似,都位于结构联结处,是一种必要的构件。后来这种版门被赋予了封建等级的内容,以至于门的构造改进,结构上不再需要门钉时,门钉却作为一种装饰性构件却被长久地保存了下来。

三、艺术性较强的装饰构件

构件兼有技术与艺术的功能,但在建筑整体中的主要作用是装饰作用,结构作用已退化为辅助功能。艺术性较强的装饰构件在古建中也不乏实例,这种构件以艺术性作为其主要表现,结构作用已不明显。这些构件的形态、纹样与装饰紧密联系,常常伴以浓厚的文化气息,作为建筑装饰的代表。

当构件的技术性因素不能完全被忽视时,无论构件如何艺术化,始终要承担结构的功能。古建的屋脊上常排列有不同兽型作为装饰,是传统建筑装饰的一大亮点(图4)。由于屋脊由木材上覆盖瓦片构成,檐角最前端的瓦片因处于最前沿,承受着上端整条垂脊瓦片向下的一个重力,同时也易被大风吹落。因此,采用瓦钉来固定檐角最前端的瓦片,在对钉帽的美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各种小兽形象,在实用功能之外强化了装饰和标示等级的作用。仙人走兽、鸱吻、钉帽一样,不单纯是檐脊上的装饰物,更是檐脊上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由于它们的存在,从而完美地起到了密封、防漏、加固的作用,这样的构件怎能舍弃其结构作用!

图4 碛口黑龙庙屋顶脊饰

而当构件的技术性因素可以被取代或弱化到忽略不计时,构件就很自然的转

为了纯艺术性构件。传统建筑的柱子并非全部都是直接落地的,像垂柱是不落地的,常用在垂花门上,柱身的功能依然保持,但柱头部分不再受力,因此可以不受影响随意雕刻。

四、纯艺术性装饰构件

以艺术性见长的构件,结构作用已经退化到基本可以忽略的状态,构件的装饰作用占其绝对地位。此类构件通常是由前面几种构件形式转化而来的,且通常是转化过程的最末形式。这种构件完全没有或近乎没有结构功能,只作为装饰点缀之用,但常有重要政治意义或人文教育意义。但并不是说这种构件很快就消亡,它也有自身的技术价值和技艺提升。比如装饰构件的材料处理、工艺以及工匠的技艺等等,这些方面也属于技术范畴,只是与构件的实用性并无太大关系。

花牙子就是典型的纯装饰性构件,属于雀替中的一种,雀替有用于室外,也有用于室内,按其形式,可分七类,花牙子是雀替中没有任何的结构作用的那种(图5 )。纯技术性构件自诞生之日起就与装饰发生着各种各样的融合,具考证构件的发展总是从技术性构件逐步向艺术性方向转化,而不存在从纯艺术性构件向纯技术性构件转化的实例。

图5  丁村木雕花牙子

构件的转化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在自然条件、人文环境和材料技术工艺等方面的综合推动下,技术性构件依其属性逐渐向艺术性构件转化的全过程,这一过程也预示着一部分构件的结构作用逐步屈从于装饰作用,失去或已不再承担主要的结构作用,转化过程如(图6)所示。《营造法式》做出了装饰与结构统一的规定。直接承受载重的构件,如柱、梁、檁等,以不雕凿为原则,至多作修饰线脚。 间接承受载重的构件,如斗座、鸡舌、门板及垂花等,以浅浮雕为主。辅助性或联系性构件,如枋、雀替、花心及花罩等,则完全不受限制。

图6  装饰构件演化过程示意图

对装饰缘起的重新审视,明晰了装饰不是凭空产生的道理,不论是传统建筑还是现代建筑,装饰应忠实地隶属于设计者对于建筑的认识。建筑的装饰从实用中产生,又在使用中升华,当装饰脱离了建筑文化而成为一种拼贴的附属品时,不论美丑都是遗憾的艺术。丹纳在《艺术哲学》这本书中这样描述艺术“只要翻一下艺术史上各个重要的时代,就可看到某种艺术是和某些时代精神与风俗情况同时出现,同时消灭的。”艺术以其独有的方式记述着生活,记述着历史。我们的装饰也是众多艺术门类中的一种,它一方面忠实地刻画着我们的生活,另一方面也被社会、人文环境所改造。理解了装饰的内涵,理解了装饰的转化过程,理解了装饰不是无中生有,设计对于设计师来说显得有了生气和活力。如此而来,设计师将不再是画图匠,而是生活的发掘者和缔造者!

责任编辑: Helen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