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观点 > 本站独家  > 正文
时评:“低碳城市”不能高碳发展
发布时间: 2011-10-25   来源:畅言网archcy 

日前,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在第二届“低碳发展·低碳生活”公益影像展上表示,今后5年,我国将适时扩大低碳城市试点的内容和范围。

相对于国家的谨慎规划,各地却早已“轰轰烈烈”地拉开了低碳序幕。目前,内地已有至少100个城市提出了打造“低碳城市”的目标。

光伏产业被称为把“污染留在国内”“新能源带到国外”

9月20日,浙江省海宁市政府表示,晶科能源控股公司污染环境事件基本平息,该公司1.2GW的生产线已经停产,第三方调查也在加紧进行。

作为一家太阳能产品制造商,晶科公司的主营业务是硅片、电池片生产以及光伏组件制造,是一家典型的新能源企业,而新能源产业在公众印象中是一个绿色、低碳的行业。为什么这么一家“低碳企业”却反而成了污染元凶?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傅蔚冈表示,光伏电池在产生能源的过程中并不会产生污染,污染主要来自光伏电池的生产环节。目前国内生产光伏产品的主要材料为多晶硅,而多晶硅的生产技术主要为“改良西门子法”,会形成大量四氯化硅等氯硅烷副产物和氯化氢。

我国光伏企业引进的多是国外的落后技术和设备,做不到闭环式生产,加上一些企业为降低成本,对工艺掐头去尾,省掉了污染物的回收、处理等环节,就造成了对环境的损害。“国外企业由于生产工艺的原因,一般不会产生污染。这些被认为没有污染的光伏企业,在我国却成了高污染企业。”傅蔚冈说。

中国机电商会光伏产品分会的数据显示,我国光伏产品出口量日益增长,短期内难以改变“市场在外、原材料在外、技术在外”的现状。目前几乎所有的技术设备和九成以上的原料依靠进口,98%的产品销售依靠出口。于是太阳能产业就被不少人称为“把污染留在国内”、“把新能源带到国外”。而目前包括光伏产业在内的低碳产业,正被很多城市当成建设“低碳城市”的主要抓手。

 “烧着高碳的煤,生产低碳的节能灯”,低碳发展往往以高碳为支撑

河北保定,昨天的黑风口,今天的“中国电谷”、“太阳能之城”,已有新能源企业近200家。山东德州,过去以扒鸡闻名,而今,太阳谷微排大厦成为城市新名片。浙江建德,誓要消灭所有大楼的空调外挂机,代之以“水空调”。上海、北京、无锡、芜湖、珠海、成都……近年来,地不分南北,城不分大小,几乎都聚集在同一面旗帜低碳城市下,探索低碳发展模式。

怎样才算“低碳城市”?“目前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很难说哪些是真正意义上的"低碳城市"。”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说,“发展低碳城市是一个过程,我们强调的是不断向低碳化迈进的方向。”

虽然没有官方标准,但各个瞄着低碳的城市的主要抓手大体有四:发展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以替代传统产业,提高新能源的综合利用水平,推进节能减排,倡导市民低碳生活。这四个方面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城市的低碳化,但在具体实施中也出现了不少误区。

 

首先,一窝蜂发展所谓的低碳产业,却因技术创新不够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地方政府动辄提出建设低碳产业园,进行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研发应用和产业化,罔顾城市本身的产业基础和科研实力。”南京大学环境学院院长毕军说。随着“低碳经济区”大量兴建,光伏、多晶硅等产业产能已经出现过剩苗头。

其次,有些城市将“低碳”简单地理解为节能减排,刻意减少高碳行业的比重。事实上,我国仍处于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还需要许多高碳行业,这些可以通过低碳技术进行改造,但不能完全摒弃。“低碳建设应该进入统领性的整体城市规划,而不仅仅是工业减排的附属品。”潘家华说。

第三,有的城市倡导市民绿色出行、低碳消费,却不从制度上营造鼓励的氛围。“鼓励大家骑自行车,但在一些高档的场所,却不准停自行车,只许汽车停。”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傅林说。

于是,在各地争建低碳城市的大潮中出现了这样的悖论:低碳发展的背后往往是高碳支撑。有时为了发展某低碳能源或技术,却导致更多的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烧着高碳的煤,生产低碳的节能灯”,就是这种现象的鲜明写照。

不能将所有新能源产业都等同于低碳产业“大干快上”

 “目前城市低碳化发展往往更注重技术层面。我认为技术层面的低碳是次要的,体系的低碳才最为关键。”潘家华说。国内城市低碳化转型缺乏体系和规划以致设施和产业质量低下。“有的城市低碳产业选择不当。部分新能源产业是否属于低碳产业还需商讨,如硅材料、煤制气等在制造出碳排放量低的能源产品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

 “判断一个产品是否低碳,得分析其全生命周期,才能进行综合的碳收支评价。”潘家华表示,在国内低碳城市建设中,规划层面的全生命周期应用还不多。

 “温室气体虽然是一种变相的"污染物",但不会在其产生地直接、快速地对环境质量产生影响。而一个行之有效的低碳城市建设规划可能要在20年内才能显著降低城市的碳排放,远超出地方官员任期。”毕军说,“权衡之下,低碳城市规划难免流于形式。”

有专家担心,“低碳城市”在一些地方事实上成为城市营销的新概念,地方官员可以用“低碳城市”的名义招商引资,对政绩进行新一轮包装。毕军认为,在一个城市开展低碳建设之前,首先应重视低碳技术、基础研究、制度建设。否则,空谈多于实践,口号多于行动,最后就是“无米之炊”。

责任编辑: Helen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