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观点 > 本站独家  > 正文
谢俊彦:照明设计的学问
发布时间: 2012-01-17   来源:畅言网archcy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夜晚可以对重要建筑、重要景观做出各种渲染

畅言网:人工照明与日光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日光可以通过人工照明加以补充。人工照明既可以补充日光的不足,还可以制造完全有别于日光效果气氛。您觉得具体的设计中应如何将两者完美结合的?

谢俊彦:首先,城市在白天和黑夜是截然不同的,因为夜晚是永远比不上白天,但是夜晚也有夜晚的特点,夜晚可以把白天不太完美的地方通过灯光强弱进行掩饰,所以夜晚有夜晚的魅力和特色。虽然白天阳光普照大地,但是并没有表现重点,同时更不能突出某个局部。反之,夜晚可以通过照明来把想表现的东西强烈地表现出来。其次,夜晚的光照非常不充足,只能通过局部照明对特定景物突出其重点,当然想要通过灯光照明达到白天的光照效果也是根本不可能的。在夜晚的气氛烘托上,照明还是有非常独特的地方,比如夜晚可以对重要建筑、重要景观做出各种渲染,而且色彩上也能有非常丰富的变化。

想要在白天日光充足的情况下用照明来表现内容,这方面技术目前还是不可实现的,但也不能说完全不可能,比如户外的LED屏幕就可以,亮度非常高,可以和室外的日光媲美。当然这也是建立在节能的前提下,如果能耗很大的话,也是得不偿失的。如果以后有了新的光源和更好的节能技术,并且造价更低,或许是可以表现一下。

畅言网:您认为景观或者道路的设计效果如何通过优秀的照明设计去体现?

谢俊彦:因为道路照明目前主要是以功能性为主的,所以针对这点是没有异议的。道路照明强调的是突出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后也会考虑到舒适度和变化。但是以目前情况来说,肯定是以功能为主的,如果说是以功能为主的话,也就谈不上效果了,首要任务就是要照亮,而且照度的质量一定要好,一些眩光超标,引导性差,一致性差都是道路照明设计需要关注的问题。

畅言网:目前上海的黄浦江有一条越江隧道除了功能性的照明以外,还布置了一些装饰性照明,这个现象您是怎么看的?

谢俊彦:因为道路照明两边的景观都有些变化,对驾驶员来说是有神经刺激作用的,但是到了隧道里以后,驾驶员的两侧就是千篇一律了,也比较乏味,容易造成视觉疲劳,驾驶员相对容易犯困。如果在隧道两侧适当的布置一些装饰,对于缓解驾驶员的疲劳是有些帮助的。比如前些日子我经过北欧挪威山区的一条隧道,这个隧道长达24.5公里(是目前世界第一长度),其内部设置了大型的灯光照射区来模拟森林、海滩等,让驾驶员每八、九公里都会产生一个兴奋状态,缓解了驾驶疲劳。

现在的道路照明也是从一个初级阶段开始慢慢的发展起来的,已从一些简单的功能性需求向更高的需求发展,这也是当下照明发展的总趋势。

畅言网:作为业内人士,您认为目前的照明设计行业存在哪些问题?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

谢俊彦:其实照明设计行业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大的,首先就是真正设计者无法自由发挥地设计。因为我们的设计会受到很多的制约,设计人员的思想会比较压抑,不太可能会有新想法出现,所以我们国家有创造性的工程案例还是比较少。目前相关机构的高层,无论甲方还是乙方的负责人都是会插手照明设计,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是着重考虑性价比,某个项目是为了效果还是为了谋利的,但是目前以谋利为前提可能有90%以上,剩下的一些可能也会因为甲方为了自己的宣传,进行比较多的干预,这样一来,设计人员的创造性思维就被压制了。目前的设计往往是一部机器而已,做着简单的重复劳动,这是目前我们国家的一个通病。但是国外就会是另外一种情况,国外设计师会全权为设计负责,所以设计师在做项目的时候就能够发挥一些创造力和想象力。当然,失败也是有的,但是这样的机制还是给了设计师充分的想象空间,充分地挖掘了设计师的潜能,对提高照明设计水平十分有益。

反观我们,有很多非照明专业人士在出国考察时看到了一些比较优秀的照明工程案例,回国后也想用于国内,但是没有考虑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就造成了众多的“生套硬搬”的现象。当然像机场、博物馆、体育场等专业场所,甲方还是比较重视设计师的意见的,毕竟这些专业性很强,在照明设计方面出了问题都难以承担,当然乙方设计机构的高层,还是会干预。所以真正给到设计师的也就是些很单一的或模式化的设计。这样就导致了一个恶性循环,设计师也就不会自觉的去学习新的东西了。

如果说人是软件,灯具是硬件的话,那目前就是以软件为主导思想来影响硬件的。如果软件不改变,硬件也不太可能发展得很快。目前的中国国情,这个问题暂时是无法解决的,但是按照目前的发展情况只能是越来越严重,因为目前的政策很多还有些短期行为,包括有一些政策没有很有效执行,能够保持现状是目前可以做的。

责任编辑: Joel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