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观点 > 本站独家  > 正文
我国档案建筑保密与开放功能的再认识
发布时间: 2010-11-24   来源:畅言网archcy  转载自: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建筑总工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3.档案馆的保密体系

档案馆增设展厅后,建筑空间需要开放,但孤本的档案在开放时丢失和损毁均是无法弥补的损失,另外馆藏的部分档案仍需近期甚至更长时间地保密。因此新设计的档案馆在对外开放的前提下,如何保证原有保密体系的完善,仍需要不断探索完善。由于目前档案馆设计资料相对贫乏,学术论文较少,前往参观或查阅者较少,建筑界光顾者更不多,造成新建的馆很难仅凭一、二次方案招投标就能保证其平面功能布局合理,绝大部分均在设计过程中一边各地参观一边修改设计,不仅拖延工期,也因工期紧而影响对其他相关问题的研究。因此档案馆建筑的设计与研究,特别是在处理开放与保密的空间关系上;在档案从入馆、整理、编目、入库、防护、缩微的技术处理、到档案的借阅、监控等环节上,仍需要有更多的学者进行关注。其次,目前全国大多数已建的档案馆通过改造增设展厅后,由于原设计的所有功能都是保密的。新增展厅后,与原有档案较完整的保密体系产生冲突,主要表现在馆内的开放区域与需对外保密的档案收集、整理及保护用房未能分开,交通交叉干扰,使用过程中档案有泄密或丢失的可能,故需要通过扩建再次被改造,才能使其完善。

如何做到档案馆的开放与保密功能分区的合理,笔者曾以各用房接触档案的密切程度来进行功能归类和分区,且作抛砖引玉叙述如下:一、档案收集、整理、缩微、除尘等技术用房及各类档案库房等,属馆内员工直接接触档案,应归为对外绝对保密区;二、档案的查阅、借阅等各种读者借阅室等,属馆外人员接触档案,应归为监控保密区(笔者在1995年参观美国国家档案新馆时,发现其外来人员出入借阅区均需经过安检,谨防档案丢失;三、各类展厅,应根据展品是否为原件来确定其为监控区和一般监控区;四、其他用房因不接触档案,可归纳为开放区和馆内使用区。上述一、二类因直接触档案应归为保密区的二个不同部分。针对上述不同的保密等级应分别设置相对独立的交通体系。

4.档案馆的库房设计

档案建筑是永久保存档案的场所,实验证明:过高或过低的温湿度、每昼夜过大的温湿度变化,对藏品尤为纸质藏品均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档案馆建筑库房外围护结构设计得如何,不仅涉及建筑节能,也是衡量档案馆建筑设计好坏的重要方面。为此现行国家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对库内温湿度控制有如下二个指标:一、全年库内温湿度应控制在14-24℃和45~60%范围;二、选定温湿度后,每昼夜温湿度波幅应<±2℃和5%。现行档案馆设计规范还规定:“当不设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设备时,房屋的外墙和屋顶的总热阻分别不得小于0.66(m2.K/W)和0.90(m2.K/W)”。这就要求库房外围护结构有保温措施,也要有稳定的温、湿度环境,即相应的热橢体。

但中国幅员辽阔,东南西北温差大,空气湿度不一,各地的做法也各异:1534年始建于北京的明清两代皇家档案库——皇史宬,四坡单层长方体砖拱顶建筑,其南北墙厚6m,东西墙厚4m,拱顶最薄处厚4m,其外墙和屋顶的总热阻是现规范值的10余倍。笔者在1996年设计广东省档案馆时,采用620mm厚的复合库房外墙,设计总热阻达4.52>0.66(m2.K/W),使用二年来效果极佳。现全国各地其他主要档案馆的库房外围护墙结构,设计形式多样,总热阻值差别较大。有240厚的普通外墙、500厚的砖体外墙、保温型的复合体外墙、设廻廊的双外墙等。外墙开窗形式有:同普通办公楼一样的点窗或带形窗、单层或双层窗、外大内小窗、假窗和无窗等。笔者认为:为提高库房平面的利用系数,不宜象北京市馆和湖北省馆那样再设廻廊;为防库房与室外间出现冷桥,不应象中科院文献中心、杭州市馆及绍兴市馆那样库房对外开大窗。建筑功能应与立面形式统一,象正在兴建的南方某市馆那样库房开假窗,业界也将存在不同看法。若象某些馆的库房开窗同普通办公楼大小,必将造成库房每日温度变化大而易损档案载体,或造成空调费用偏高。造成此,是否与我国现行《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中库体总热阻起点要求偏低有关,需进一步调研。总之在档案馆的建设中,库房面积一般占总建筑面积的50%以上,库房是档案建筑的主体,也是的功能核心,其设计合理与否,关系重大,建议建设者应引起足够重视。

5.档案馆的功能扩展

回顾档案馆使用功能的扩展:档案的保管从原始的柜存、房存、到今天独立的建筑甚至高层;档案的保护从原始的无知、架空防潮、熏蒸防虫到今天的不同载体采用不同温、湿度的恒温恒湿空调系统;档案的利用对象也从原始的无主观使用者、到极个别统治者、持不同介绍信者(查阅不同级别档案)、直至今天的部分对外开放;档案的利用用房也由过去的无(直到柜或库房中查找)、专设的查阅室、阅读室、到今天的展览厅(室),已如同图书馆和博物馆一样为广大民众服务,其变化是与时俱进的。现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及人性化管理的社会需求,笔者认为档案建筑在如下二方面将有更大的功能扩展:

一、网络技术的应用:现代网络技术已使各类图文信息无时空限定,借助网络技术能否将馆藏档案通过拍摄、扫描等技术将其数字化,使其开放的部分送入网络系统,不能开放的部分设限供馆内查阅。在已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中,其裙楼设置有较大面积的数字化处理加工区,这可能就是未来档案技术的发展方向。我们试想,随着馆藏史料数字化处理范围的扩大,一个馆甚至于全国各馆的史料查阅均可通过网络进入全国各家各户。若此未来档案对民众的影响将无法估计,对其建筑的功能如何设置、未来的档案馆如何进行建设,也需要有人进行研究。

二、对外服务功能的扩展:档案馆增设展厅后,吸引大量的人流前往,同时也带来如下对外服务功能的扩展:(一)、参观、研究及教育功能:随着馆藏史料价值的充分挖掘,将档案馆办成中小学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团员组织活动基地、普通市民和相关学者的文化休闲及学术研究基地、旅游参观景点等;与此功能相关的大小教室、大小会议室、大小休息室、史籍书市、复印,甚至咖啡饮品、老幼年休息或娱乐室、网吧等相继应用而生,该方面上海市(外滩)馆已呈现初端。(二)、不同馆藏载体的利用:馆藏载体除纸质品外,还有声像方面的磁带、照片、录像及影像带等,随着电子档案技术的完善,各类电子阅读室、各类影像视听室也将相继问世,在档案馆里能寻找到城市历史的文脉、个人失去的记忆等。(三)、馆藏体的民营及民间化:现政府档案馆主要是为政府服务,随着私营、民营化进程的加快,现实生活中私营、民营的各类档案将有可能在一个城市内显得更有价值。若此政府档案馆的性质、功能和管理将如何发展,也将面临探索。(四)、馆内设施为社会提供服务:如开放档案馆的库房、整理及修复工作间,使其为个人、个体、私企服务等。(五)、在后勤保障方面:上海市(外滩)馆设置档案工作者之家,有期刊阅览室、读书室、棋琴书画室、健身室,大连市馆的职工食堂等,若有可能再扩大到为档案读者提供服务,则更是一种人性化的体现。

总之,档案馆建筑已从过去封闭式正走向开放;建筑的使用功能在向图书馆和博物馆方向延伸;档案的保密程度在下降;档案的利用功能在增强;数字化档案技术在发展,是当前政府档案馆发展的趋势。由此而带来的各种变化,期待着各类工作者进行研究,也期待着档案馆这类文化建筑,早日为广大市民提供历经人间沧海的文化盛餐。由于本人水平及认识有限,有不当之处敬请读者原谅。

责任编辑: Ryan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