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观点 > 本站独家  > 正文
建筑内庭景观设计应用手法研究
发布时间: 2010-10-14   来源:畅言网archcy  转载自: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讲师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在建筑内庭里做山石景观,一般有两大类:一类是设置置石,选择较少的石精心点置,形成突出的特置石或山石组景,创造出特定的意境;另一类是叠砌假山。根据具体的空间环境,将所选的石料重新组合叠砌,形成新的假山景观,再与水体、绿化、建筑小品等要素共同组织庭园环境,将室外自然环境引入室内,烘托出内庭的自然氛围。在假山石的设计手法中,设计师们一直在探索,经过目前的实践与总结,笔者认为主要有几大类的设计手法,在这里具体分析一下。

一、传统程式与借鉴

在建筑内庭中,有许多经典的做法是将传统园林的山石做法引入到室内庭园,或者选取其中的某一部分。也有较大型的内庭空间,以叠石掇山模仿自然界中的山石,来营造自然的室外空间氛围。前者这种做法虽然比较传统,但是放在现代感十足的酒店与饭店中,却有另一种传统与现代共融的体会。后者自然景观的再现,让人们在人工环境中能够欣赏到大自然的美。这种方法往往着眼于一些司空见惯的常用技法,老法新用,但由于结合了新型的建筑空间,产生了新的视觉感受,注入了新的理解并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从而产生了新的造型与视觉效果。

图1

同时借鉴传统假山的做法能创造优美的意境,许多优秀的作品,无论摹拟真山的全貌或截取真山的一角,都能够以小尺度山体创造天然地貌的意境,在很小的地段上展现山林的气势。古典假山规模尺度较小,要表现真山水气势,就需要采用扩大空间感的手法,创造人产生幻觉的环境。一般通过亭、桥、植物等分隔,遮挡空间,控制视距、视角视域,使人在心理上产生幻觉,创造环境气氛。而视距、视角的控制也有于山势的创造。这些手法的纳入,并加以变通,创新,十分有利于山石景观意境的表达与深化。

图2

最典型的是建筑大师贝聿铭的作品香山饭店,由于贝氏对江南园林的热爱与深刻理解,他在建筑中庭入口处做了假山景观。此处景观完全是对传统园林假山石手法的借鉴,借助传统的太湖石与影壁墙,营造江南园林与地域特点,意境美不言而喻。但由于放置在传统与现代相互结合的建筑空间语言里,能让人产生另一种新意,及审美的愉悦感。内庭四季厅中的太湖石,是贝氏亲自挑选具有传统美的太湖石,将其放置于影壁的圆形窗洞之后,借用了园林的借景手法,将太湖石独成一景,利用了太湖石的瘦、漏、透、皱的古典之美,渲染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氛围与意境(见图1)。某酒店大堂内设计了一处绿化景观,以山石为主点缀绿化,手法是传统的叠石掇山,营造自然的山石绿化氛围,在中厅位置设计了较大体量的山石风景,使简洁的人工环境多了一份自然的生机(见图2)。有些酒店的中庭设计的是更园林式的景观,除了传统的山石,还会配以自然的流水和曲桥,丰富视觉增加情趣(见图3)。

图3

二、重组与形态

在传统手法的基础上,为适应新的人工环境,自然形态的假山石必须要重新提炼形式语言,即对客观自然形的重新感知中悟得新的造型语言。传统的程式毕竟是有限的,自然美却是无限的。设计师应该抛开束缚,打破陈规的限制,从自然中吸取新的造型,创造新的山石景观。

优秀的山石景观不仅模仿自然,而且需加以改造,创造新的艺术造型。对自然的概括、提炼,甚至剪裁或取舍重组,或者可以将其分解,选取并强化某一方面的内容,进行淋漓尽致地发挥,并使其更为单纯与强化。在这一过程中,客观形体的特征被典型化,甚至通过夸张和变形处理,使其特点更加突出,并根据设计意图及室内庭园环境条件,把山体的各局部形态进行重组,使设计形象既不拘泥于客观形体的具体特征,又不是凭空捏造,无中生有。同时,把大自然山水的气质、灵性表现出来,力求达到形神兼备,以形传神。

图4

责任编辑: Helen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