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有这么一幢小洋楼:100多年的历史,370平方米的面积,一共两层。这幢楼被包裹于还在建的5栋20层高的商业大楼之间,但竟然“神奇”地被保留了下来,成了宁波人眼中的“最牛钉子户”。

拆迁 成为城市化进程中最不和谐的一幕(图片来源:百度)
据说小洋楼目前保护得相当成功,不仅会在两年后出现的商业广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为了原地保护文保建筑,开发单位光是保护费用就花了300万元。“还将请专业公司进行古建筑修缮设计和功能开发改造,让文保建筑发挥新的作用。”
在钉子户被强拆事件层出不穷的今日,这幢小洋楼“幸福”得有些不可思议。不过谁叫人家不大不小也算是个文物呢?要是按人的出生来论,怎么说也算是生在体面人家。但一个疑问是,如果这栋小洋楼不是文物,而是普通的居民住宅,那么结果又会是如何呢?也许,同样的地点,换成那些“贫苦人家出生”的房屋就不一定是这个待遇了。
这让笔者想起了发生在2007年3月的“重庆最牛钉子户”事件,那场吸引了媒体聚焦并轰动一时的“孤岛之战”,尽管轰轰烈烈,但结果却与宁波的小洋楼截然不同。当时,笔者还是一个入行不久的媒体新人,作为整个事件的见证者,年轻气盛地准备从挖成深坑的地基处爬上10几米高的“孤岛”时,脚下一滑,差点滚落“山崖”,险酿安全事故。最后还是孤楼主人杨武放下绳子,笔者才得以到那间传说中的房间内一观。
杨武是当地的散打冠军,他担心自己的武功不足以击退“入侵者”,于是拉了一个宽大的横幅,上书“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以壮声威,还把一面国旗插在楼顶。这种悲怆的场面叫人唏嘘不已。但最终,国旗没有保护住他早已被断水断电的房子。开放商在一个所有人都以为不会动手的午夜,用功率庞大的推土机,只用了三两下,就把坚守了许久的“最牛钉子户”夷为平地。
这几年来,关于拆迁,有的是比重庆“钉子户”更为糟糕的结局,成都“钉子户”唐福珍以死相争,却还是未能阻止拆迁队伍的脚步。就算同样是文物,很多地方的历史遗迹也没能像宁波小洋楼那么幸运。在“最牛钉子户”之前的重庆,平均每年有十多起因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冲突的事件;而文物大户北京,也依然面临着城市翻新与文物保护之间的尴尬。“当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发展发生不可避免的矛盾时,往往是以牺牲文物作为代价而发展城市建设的。”有专家称,像宁波这次对待文物的态度和方式,值得赞许,但更多的是该引发社会对拆迁问题的深思。
在拆与不拆或者如何拆的是是非非没有一个明确的判断前,就算只是一栋楼,你也要像宁波的小洋楼一样,投一个好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