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观点 > 观点部落  > 正文
城市建筑:创新时莫要遗弃历史传统
发布时间: 2010-05-28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文化是人类社会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综合。在不同的民族,国家和地区有很大的差异性,从而构成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城市文化的建设必须有民族特点,同时也要吸取好的世界文化成果。

城市公共环境设计中的一些问题:

城市建筑的高速发展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失去了许多永远无法复得的东西――历史文脉.历史形成的街道,胡同,牌坊,宗教圣地等等.城市形态作为完整的表达建筑和城市的系统,被成片成街成坊的拆除,威胁到城市形态的相容性和延续性.尊重历史传统并不等于食古不化,拘泥于传统.相反有意识的保留这些传统,将使得这座城市更富有地方风味."立新"不必"破旧",关键在于如何以传统的方式又时尚的方法创造出新旧共生的新的城市形态.

在社区环境的建设方面,这也是城市美化的一个症状.我们的许多社区是展示性的居住区。有广场,花坛以及很多华贵的铺装。包括从名字开始,威尼斯水城,凯撒花园,枫丹白露花园,这样的名字反映了一种意识,非人性的心态。人性就是设计尊重自然,尊重文化,笔者认为做好社区的环境设计,首先要深入了解两个背景,第一,时代经济发展背景的特征,如果一味地克隆西洋园林环境设计,缺乏创新忽视地域审美特征,很难让人有亲和力和归宿感。第二是城市建设,当下中国的建筑发展盲目追求个性,原来的建筑问题千篇一律,如今确是千奇百怪。2007年9月,国家大剧院经过7年辛苦的建设大功告成,可以开门营业,但在方案提出时流言从未停止。‘像个剧院,像个中国的剧院,像个天安门附近的剧院’这是有关部门对国家大剧院的期待,但非常吊诡的是,最终他们选择了一个并吧熟悉中国文化的法国设计师保罗,安德鲁。他是聪明的,他迎合了我们社会对奇特化和现代化肤浅的追求。但在有关部门看来,奇特一点贵一点不成问题,毕竟现在的中国开放了,富裕了。我们也许应该思考的是如此荒唐的设计在中国横行,该被绞死的也许在仅仅是建筑师。我们更应该反思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毕竟,建筑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时代精神的反映现在国家大剧院虽已建成,非常漂亮也非常大气,但在现在的中国应该不仅仅追求这些比较表面的东西。而应该更注重丰富的内在的东西。影响中国城市建设和建筑发展的致命问题不是经济,不是金钱,而是观念。以现代化的名义来破坏城市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城市的文化遗产遭到了空前的破坏。在拆除许多历史建筑的同时,我们又建了许多花枝招展,涂脂抹粉的建筑。历史建筑有很好高的历史意义,它证明这个时代的审美意趣和文化要求,而最求气派,豪华,珠光宝气,创造出的却是低俗。

环境艺术设计的原则:

一在环境设计时,尊重周围环境的文化,尊重文化内涵。将不同文化环境的独特差异加以深刻的理解和领悟,设计出该城市,该文化环境下,该时代背景的公共环境。二,设计要尊重人的需要。在研究人们需要,确定设计要素时,我们去发现的而不是创造的。更不是抄袭,也就是人的需求是我们设计的出发点,这种需要是来自精神和物质,自我实现等多方面,靠的就是我们真正的对周围人群的关注。

继承历史传统,保护历史遗迹的意义:

城市历史遗留下的建筑空间环境是地方文化的体现,记录着城市历史演变的轨迹。是城市发展连续性的最好证明,一个城市的传统建筑,街道广场,绿地等,代表着该城市各个阶段的历史文化。为了保持城市历史文化的延续。对于有价值的城市历史文化,实物必须加以保护,历史文化实物比历史记载更为可贵,因为它更加真实确切。城市的发展应该在原有历史文化的基础上不断继承,创新,而不应该放弃历史文化,凭空发展。城市与建筑文化是发展城市与建筑的根。城市历史愈长,城市历史文化的积淀愈厚,因而城市的价值就愈大,一个失去历史遗存和记录的城市,是一个令人悲哀的城市,一个失去传统文化根基的民族是一个肤浅的民族。

责任编辑: 畅言网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