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观点 > 观点部落  > 正文
姚文晖:短命建筑如何诗意地栖居
发布时间: 2010-04-08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罗马古建筑保存之完好举世闻名,各种古迹占据了城区面积的40%。走在罗马街头,随处可见几百年、上千年的老房子,导游会告诉你,别看这些房子破,正是这些古建筑才成就了罗马,离开它们,罗马就是一堆破烂。

用这个标准来看中国,差不多每个城市都是一堆破烂。除了屈指可数的,挂着“文物保护单位”牌子的建筑,咱们的城市里几乎就看不见超过100年历史的老房子。

据《中国日报》昨日报道,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在第六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上说,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20亿平方米新建面积,相当于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钢材,而这些新建建筑的平均寿命只有25~30年。

新闻中还说,英国建筑的平均寿命达到了132年,美国是74年。

住建部节能与科技司司长陈宜明称,国内房屋的建筑质量问题一直是中国建筑业面临的一个难题。此言不虚,仅在2009年,我们就见识了“楼垮垮”、“楼脆脆”、“楼歪歪”等一系列“纸糊”的房子,吾国开发商搭积木的本事天下无双。

但若将中国建筑的短命完全归罪于开发商良心坏了,未免有失公允。中国的建筑并不都是豆腐渣,有新闻中提供的一个数据为证——2009年住建部对全国30多个省市区90多个城市中的180多个建筑工程进行了质量检查,结果显示96.1%的建筑工程合格。我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规定,重要建筑和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耐久年限为100年,一般性建筑为50~100年。

也就是说,超过96%的中国建筑完全可以“活”到知天命之年甚至更长,不说与天地同寿,至少与人同寿。可见建筑物短命的最根本原因并非工程质量问题。

在一个拆了建、建了拆都能产生GDP的年代,在一个土地可以反复变现的年代,建筑物欲长寿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其寿命并不由自身质量来决定。君不见,2007年1月,仅仅使用了13年的“西湖第一高楼”在巨大的轰鸣声中化为废墟;今年2月,南昌一座生意兴隆的四星级酒店被拆,当地拟在原址上建五星级;就在前不久,福州闽江北岸惊现“史上最短命小学”、“史上最短命小区”,寿命皆不足5年,早夭的原因是给一个叫“中央CBD”的东西腾地方。

且不说这样的大拆大建在浪费资源的同时制造大量的建筑垃圾污染环境,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善国民居住条件也令人生疑。拆拆建建之间,房价高得越来越离谱,更多的人无奈选择“蜗居”甚至“厕居”。

关于人居环境,现在有个流行的说法,叫“诗意地栖居”。我理解所谓“诗意”,除了山清水秀,空气清新,还包括建筑物的历史感,可以供人在其中漫步、畅想。什么是历史感?那就是今天的人们能见古人所见,能感古人所感。现在的年轻人大概读不懂“似曾相识燕归来”了,城市建筑物日新月异,燕子归来时找不到自己住过的屋檐,诗意自然荡然无存。

吾国号称有5000年的文明史,可惜一半埋在地下,一半写在故纸上,独缺一部立在地上的历史。今人的建筑物寿命也不过二三十年,后人欲追忆先贤,又到哪里去找寻可以引发思古之幽情的载体呢?

责任编辑: 畅言网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