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声楼影里的古朴文化

西安文化标志:钟楼(图片来源:百度)
在烟雾的弥漫和灯火的扑朔中,涌动的人头之上,空中的那轮淡月早已被掩于灰蒙的夜空之外,这时,从钟楼传出的钟声响彻了整个北院门,忽明忽暗的灶火似乎也把餐馆的楼影、钟楼的楼影倒映在酒足饭饱的食客的脸颊……每个人脸上的轻松、惬意与舒展,正反映了这里的一种文化,一种属于平民的、古城依旧的文化。少了几分造作,多了几分原朴;少了几分姿态,多了几分真实;少了几分仪式,多了几分韵味……
但今天的场景也应该算是仪式的一种吧:来这里的人,无论是白领还是工人,是高级知识分子还是普通职员,是外地外国的游客还是古城居民,都统统放下了白天的“架式”与“姿态”,融入北院门这一盛世场景中;出于心底的自愿与自醉,参观同时也参与了这一场景与仪式的演绎——人们从心底里需要一个这种放松并具有规模的场景,北院门正满足了这一点。
可以说这是一种食文化了。这种场景是历史街区悠久场景的延续,其繁盛当然首先与普通市民的低消费水平直接相关,但其吸引人的另外一点,在我看来,却是它与西安文化的一种完美的整体的契合。正如上海衡山路的酒吧代表了海派文化一样,我甚至以为北院门是西安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在淳朴融合的氛围中蕴含着与上海的大不同。北院门的气质与西安古城社会文化有着惊人的相关性。西安的文化就是如此平等的、源于百姓的、平民的文化:看似平凡,个性却深寓其中。
这种场景常常让我思考一个问题:这条老街存在着那么多为专业人士所鄙夷、为市政部门所头疼的问题(与上海“新天地”的靓丽光鲜显然绝不可同日而语),为什么到今天还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它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种“活着”的感觉,一种“just to be”的感觉,而生命是需要感性触摸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