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吴良镛参加在西班牙举行的国际建协年会时,看到很多“东倒西歪”的建筑,不禁担心,“这股‘歪’风是否会吹到中国?”
不久之后,中国的大型公共建筑也公然地“东倒西歪”起来。
“近若干年来,北京旧城早已明令保护,仍被拆毁不止,一个文化古都就是这样一天天失去风韵的,再加上畸形建筑的频频出现,应当引起深思!”近日,两院院士吴良镛指出,中国的城乡建设正面对着最优越的机遇与最尖锐的矛盾,而人们虽然对中国建筑市场热火朝天背后的负面因素有所认识,但是公开的讨论很不足。他建议构建人居环境科学、设立城市总规划师,对城市发展进行专业、整体的统筹。
畸形建筑将成为时代伤疤
最近几年,中国城市的“畸形建筑”频出。吴良镛开玩笑说:“有些建筑我们得请心理学家来看看是怎么回事。”
他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数量和规模扩张惊人。仅2007年,城市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超过11.7万亿元,约为改革开放初期的150倍;全国城镇建筑年竣工总面积达10多亿平方米;城市化率从改革开放初的17.9%提高到2007年的44.9%。如今,中国的上海—南京—杭州、香港—深圳—广州、北京—天津地区都是人口超过2000万的特大城市区域。其中,1980年上海市18层以上的房子只有121幢,而到2006年达到10045幢;北京的建筑量每年达5000万平方米,相当于一个旧城的建筑量。
吴良镛回忆,早在1956年前后,针对当时城市建设中出现的规模过大、用地过多、标准过高、求新过急的现象,曾提出所谓的“反四过”。50多年后,我国再次面对同样的问题。
同时,建筑市场的兴旺使得国际建筑事务所纷纷抢滩中国。吴良镛表示,中国简直成了“外国建筑师的试验场”——在西方往往只是书本、杂志或展览会上出现的畸形建筑,现在在中国的一些特大城市真正盖了起来。他说:“这些畸形建筑结构动辄花费十几亿、几十亿,我想请建筑史家和建筑经济学家来研究一下,中国是不是已经成了最大的建筑浪费国家。”
追求高楼大厦的现代建筑使得我国城市“千城一面”的现象严重,同时,我国的旧城历史风貌遭到了极大破坏。吴良镛介绍,从20年来的空中影像图可以清楚看出,拆毁北京旧城的行动一直在进行中,至今还在继续。
“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极其错综复杂的。”吴良镛指出,“是全球化积极作用与负面影响的产物,是建筑界思想混乱的产物,也是我们社会包括我们同行们‘造神运动’的产物。”他认为,那些用中国人民的血汗浇注的摩天大厦今后将成为时代的“伤疤”,永远记录下我们的伤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