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观点 > 观点部落  > 正文
回归朴素 建筑“无止桥”
发布时间: 2010-07-05   来源:网友我是小魏投稿 

在建筑界,明星建筑师、地标建筑往往执话语权牛耳。庞大的投资、具有冲击力的视觉效果聚焦了无数的目光,也一定程度上让建筑这个词迷失了它的朴素本质。与此相对,有那么一些建筑在质感上显得相对“低廉”,更索性埋藏在千里之外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或贫困地区。而近日,笔者在同济大学举行的新一期中德可持续城市发展都市论坛上却看到不一样的建筑,建筑师和评论者将目光投向了这些朴实温暖的公益性建筑,王晖的阿里苹果小学、来自香港的“无止桥”项目都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和反思。

无止桥项目已经造了13座桥,这座通向毛寺生态实验小学的桥是第一座。

阿里苹果小学

毛寺生态实验小学

造桥无止境

“无止桥”是一个慈善基金项目,在香港注册,目的在于改善内地偏远、贫困农村村民的生活环境,方法很简单——为他们造桥,“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造了13座桥。”项目主席、香港中文大学建筑系的吴恩荣教授说。这13座桥选址几乎都在中国西部,至于每座桥具体位置的选择,有个秘诀,“村民们其实非常有智慧,他们日常过河所选择的那条道路,往往是最适宜造桥的,距离近,而且土基扎实。”建造桥的人工组成有两部分,香港和大陆两地的大学生以及当地的村民,“其实13座桥不重要,重要的是有500个学生、亿万个村民都在这个过程中连在一起。”而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或许所有的公益建筑都将是一座“无止桥”,建造并且沟通。

整个无止桥项目缘起于2003年开始建造的毛寺生态实验小学。毛寺村是甘肃省东部一个典型的贫困村落,吴恩融受当地政府之邀捐助设计一所小学。黄土高原赋予了当地恶劣的气候条件,冬天的气温可以达到-20℃,而夏天最高则有40℃左右,在有限的经费中,如何探索出一种适合当地的有限的经济、资源和技术水平的生态建筑模式是最大的考验。夯土、茅草、土坯砖,这些当地千百年来运用的建造材料进入建筑师的视野。最后建成的二期工程八间教室,95%采用了当地的材料,并由当地村民建造。“我们用了1.1米的土墙,开窗则尽量向南,北窗很小并运用双层玻璃不会散热。在屋顶上也加了隔热层。”最后的效果是,整个学校不用烧炭,在冬天温度能保持在6℃到10℃,而夏天则在20℃左右。“校长说,不用烧炭了,多下来的经费可以买书。”吴恩融说。这个学校,在2009年和鸟巢、水立方一起获得了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的嘉奖。

然而,在学校建成之后,却仍然没法使用。因为学校面对一条河,河对岸的学生每天都需要涉水过河,非常痛苦,“他们当时的桥,不是一段,大概是20段的,用树枝连起来。从这边到对面总共是85米。我们去这个村子盖这个学校之前的一年,就有一个妈妈和她的孩子给水冲走,尸体六天后才找到。所以我们想造一个很简单的桥让他们很安全地过去,这就是第一座‘无止桥’。”这座日后同样得到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嘉奖的桥梁,整个花费在3500英镑,而同列嘉奖名单中的桥梁造价则动辄几亿。“我们在网箱里垒上当地的石头来做成桥墩,用网箱的好处就是学生和村民装石头下去的时候很简单。”同样,桥面也是一段段可以拼装的,一块桥面由铁架和竹板制成,20个学生就可以抬起来。在大水时节,桥面可能会被冲走,然后可以捡回来继续用,“我们测量的结果是五年他们需要捡一次。”这个桥梁架构设计用了整整三年时间,而在村民和学生的手中进行拼装只用了三个星期。“其实主要的是前期的工作,我们每一座桥的设计都不一样。”吴恩融说。

神山下的小学

无独有偶,王晖设计的阿里苹果小学也同样是一个公益项目。海拔4800米的藏区,背靠着宗教圣地神山冈仁波齐峰。建筑师一上来遇到的就是特别具体的问题,“首先这个地区特别偏,当时从拉萨到这里需要4天的时间,全部都是汽车运输,没有其他的交通工具;还有这里是高海拔,是在两个大山之间,气象资料就是每年有165天大风天气。早上起来太阳一晒岩石就很热。但是,当地的孩子在冬季没风的时候特别愿意到室外晒太阳,很多学校的老师也会在外面支一个黑板,反而不用教室里面的空间。另一个问题是,这个地方还没有真正的电。所以就需要考虑太阳能。”

王晖面对的首要问题仍然是造价,一车木头8000元,但运到这里就成了80000元;而混凝土更是要从新疆运来。当地是牧区,此前建造的材料一种是牦牛毡的帐篷;另一种就是拿石头,用这个碎石一定要开山,但面对神山这个法子也行不通。“最后,我们注意到当地满地的鹅卵石,于是用鹅卵石和混凝土混合,做成新的砌块,作为主要建造材料。”王晖介绍,在研究出这个方法后,现在那边的人也这么盖房子。功能上,建筑师用两层玻璃做成窗,然后在窗台以下的高度把镀锌铁皮网涂上黑漆放在里面。太阳出来以后10到11点的时候它就会把两层玻璃墙之间的空气加热,如果室内需要这种温度就把朝内侧的窗户打开,如果不需要就把朝外侧的窗户打开,这是一个特别节能的技术。

整个学校从北往南顺着山坡铺展开来,高度差是4米。建筑师利用这个地形使得所有建筑都是正南朝向的。散开的单层建筑用墙体作为延伸线相互连接区隔。单体单层的建筑看似风格化的设计,实际来源于当地一年只有2个月可以施工的现实条件,这样,就可以多个区域同时施工;而墙体一方面起到挡风的作用,另一方面因为向着神山,也起到视觉上的引导。而另外一个原因则更为感性,“这个学校的小孩有一种非常自然的状态。在建的时候我曾经去过一次,前面有个小男孩穿着小藏袍,走着走着一下子倒在地上了。我想他是不是晕倒了,过去一看他在睡觉。所以我们设计这些院子也有这种考虑,院子里面做的那个斜坡一方面可以看体育比赛踢球什么的,还有一方面就是老师和学生就着这个斜坡可以在院子里上课。”据悉,这里孩子每年在学校里要待整整8个月,而这些斜坡和鹅卵石院落既成了他们的游乐场,又能在繁忙的转山时节把孩子们同汹涌的人流分隔开来。另外,这些手风琴式的开放布局还有利于扩建学校,“实际上这个学校已经不够用了,原来我们设计的是120个学生,现在已经接近200人了。”

在宗教圣地,建筑的颜色也得到了特别的重视,“我们拿了个模型和当地的活佛商量,他说西藏建筑里的颜色都可以用在学校里面,但是最好不要用太多的红色,让孩子在学校里面不要感觉是在庙里。”最后,建筑师选择了白色的屋顶,而柱子则让学生和教师自己从十几种西藏传统建筑的颜色中做选择,刷成了五颜六色。这样的“留白”和“彩色”是尊重,也是期待,这些房子由建筑师深入体会当地而来,也将伴随着孩子们而自由生长,或许才是公益建筑的意义。

责任编辑: 畅言网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