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观点 > 观点部落  > 正文
马来西亚馆主建筑师:热带雨林孕育马来民居
发布时间: 2010-05-17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曾经有预言:“马来西亚馆将以一个不同以往的面目呈现。 ”

那一天,马来西亚馆举行奠基仪式,我们看到了一片最鲜艳的颜色。所有马来西亚馆的女工作人员都穿上了华丽的民族服装。

最为特别的是,特意来华主持仪式的马来西亚旅游部部长黄燕燕,将穿着绛红色、粉色、浅棕色衣着的女性官员一位一位请上了台,仔细向来宾介绍她们服装的来历。

她说:“马来西亚有47个种族,可是,我们是‘一个马来西亚’。你们将会在世博会期间,观赏到马来西亚各民族舞蹈表演。 ”

黄燕燕部长又从自己工作的角度,谈到了孟子语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终生教育,齐家——亲子,全家一起活动,治国——马来西亚全国日(马来日、印度日、春节、元旦、圣诞),平天下——和谐友好和平。 ”

她希望城里的人多多去乡村走走。

黄燕燕部长说:“全世界都看到,城市人口越来越多,面对很大的挑战:自来水、交通、教育、卫生,没有乡村式的大家庭,有时候都不认识邻居是谁。有青草吗?有绿色吗?早上起来,上班,回家,睡觉……”

如果去了农村,情况就不一样了,“和乡村农民一起相处,农民做什么活,你也做什么活,农民割胶,你也割胶,农民唱什么歌,你也唱歌,农民跳什么舞,你也跳舞。发展乡村旅游的繁荣,在城市和农村建造友谊的桥梁……”

马来西亚馆的设计就在那时公布了。

展馆主题是“和谐城市生活,融洽马来西亚”。

这一栋建筑翘起的屋檐很有特色,创意灵感来自热带雨林环境下的马来西亚各种传统民居。

一个月之后,在上海旅游节开幕游行的时候,人们惊喜地发现,在游行的行列中,未来马来西亚馆的形象已经被做成了一辆花车。

载歌载舞的花车队伍缓缓驶过上海街头,人们无不鼓掌。

建筑师接受了我们的网络访问:

问:马来西亚馆设计是通过竞标取胜的吗?你们开始预计是不是能取胜?

答:是的,我想所有参展的展馆都是经由激烈竞标过程的,我们也不例外。

我想在所有参与中,没有一家公司能预期得标。我们只是把建筑师应有的热诚奉献出来罢了。至于取胜与否,我们只能以坦然的平常心来对待。

为此,我们组织了由20多位设计师的团队,投入这一个项目。我本人主持展馆设计,带动各设计小组的讨论与沟通,领导及总结创意理念,拍案定稿。

问:民居是马来西亚馆的显著特色,你们是如何将马来西亚各种传统特色集聚到一个建筑上来的?

答:大自然的热带雨林孕育了人类文明,是一切生命的源泉。热带雨林见证了马来西亚人文、历史、经济及自然的变迁。也孕育了马来西亚特有的民居建筑。我们将传统马来民居融入大自然的气质十足地表达出来,同时马来西亚馆良好的采光与通风设计,也传达给参观者一份信息——马来西亚是地球上一个节能和重视环保的国家。

建筑由高高翘起的坡屋顶组成,我们追求优美的线条和动感。

屋顶被一层柱廊架起,在手法上模拟传统长屋的模式。

屋顶尖端的交叉构架同样来源于马来西亚本土建筑符号。

在屋顶的白色表面,我们吸取马来西亚传统印染纹理,由蝴蝶、花卉、飞鸟和几何图案组成。 (这一设计在实际建设中有了变化,现在建筑的屋顶是红色的,由马来西亚艺术家直接喷绘图案。)

一层的外廊以及入口的处理,以伊斯兰教清真寺为原型,展示伊斯兰作为马来西亚国教的重要地位。

此次藉由马来民居的传统,从而让参观者了解马来西亚人民的多彩多姿的生活哲学与丰富的国家发展过程。

问:请介绍一下设计的理念。

答:设计理念来自我们首相的“一个马来西亚”的思想。

马来西亚馆外观四个高挑角象征三大种族和其余少数民族,表现了马来西亚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的融合。

展馆造型之转化与错置,表达马来西亚兼容四方、热烈欢迎来自五洲四海的朋友来参观。

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种族和谐发展的国家,我们想把马来西亚的多元文化,多元种族和谐发展与马来西亚传统建筑最贴近人文与自然,结合一起的设计意念融入我们的设计中。藉由本次世博会,将马来西亚热爱环保和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信息传达给参观者,使参观者能用心地感受到马来西亚的这份特色与氛围。

问:请介绍一下设计过程,你们在何时觉得特别困难?

答:我先给予我们的设计团队几个创意主题,其中和谐、人文、环保,这些自然是我觉得最贴切的,也是设计团队刻意要表现出来的目标。藉由我的设计师团队展开脑力激荡,最终将我们觉得最能代表马来西亚的创意设计成形。

最初的概念凝聚的确是困难的。在设计过程中混沌不明的阶段,的确会令人相当沮丧和挫折。

优秀的建筑师都有愈挫愈勇的斗志,这亦是每次设计过程最感收获之处。

我们团队知道,虽然各方来客来自地球村中不同的区域,但那份对地球的关怀与爱护是一样的。我们也了解,地球村之海洋另一端的友善人们,亦存在有共同的生活领悟与哲学,以及如何处理环境和大自然的和平共处与尊重。

同时,从传统建筑哲学中,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有着相当多可以自我调整的心境与人生观。

在设计之主轴确认后,一切也就水到渠成。

问:杨先生多年从事建筑的感受,能不能和读者分享?

答:曾游学美国多年, 至今有20年的设计经验。建筑事务所也拥有雄厚的实绩。

自小即受父亲的影响,喜爱传统的艺术与美学,并结合现代前卫艺术。深感对建筑的了解是可以通过多角度的参与去体会和感受。

建筑艺术的美可以传达后人,影响后代至为久远。

从此立下了志向,想以有形之实体留给人们一个思考与感受的空间。

我追求建筑艺术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追求绿色建筑以及建筑与环境共生。

责任编辑: 畅言网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