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观点 > 观点部落  > 正文
现代化北京的城市设计特征——个西方人眼里的北京城
发布时间: 2010-02-02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一个西方人的第一眼往往会形成决定性的印象:北京这是一个每日都会有新建筑开工的城市,而大量的建筑物看上去却是简易的和临时的;到外尘土飞扬,同时亦种植了许多树木花草,人声噪杂;总体结构的严谨与呆板,空间分配的混乱无序。无论是建筑物还是行人的交通往来莫不如此。然而我们不妨看得再仔细一些。

一、 道路网络系统

在以紫禁城为中心的旧城区中,中轴线是南北走向的。

在今天的北京城,这一结构依然可见。中轴线通过鼓楼和景山,然后是紫禁城、天安 门广场、前门,一直往南延伸至前门大街,往北则越过钟鼓楼直至旧鼓楼。这条中轴线将北京分为东西两大部分,分别由东西两条北南走向的西单大街和王府井大道来象征。

50年代城市大规模改建的直接后果就是改变了城市比例和中轴线。

这一主轴线在其北部与南部均有两条辅助性轴线与之相配合。这两条辅轴线虽不甚明显,然而却实实在在地存在着。

位于皇宫南端的天安门广场占地42公顷,显而易见,它已成为新的城市中心。这是一个空虚的中心,开放的、可以使用的中心,是人民的广场,新时代的象征。紫禁城的封闭性与广场的开庭性恰成鲜明对比。天安门广场在东西与南北两条中轴线的交汇处形成了一个召唤式的开放空间。

第一次旨在开放北京城的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之举,随后由于建造了环形公路而得到了进一步的补充:①一条小内环线;②在原城廓的的遗址上建立起的二环路;③1994年启用的三环线,将自北京至郊区及外省市的道路相互连接了起来;④四环路则更加充实完善了这一基础设施。

这一基础设施的道路结构令人一目了然。

我认为。这一道路结构较好地体现了开放的愿望,同时又立足于中国城市建设规划传统,这就是将空间等级化、方针化。

这一联想使人考虑到北京人口的往来交通问题。这是个头等重要的问题。

责任编辑: 畅言网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