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观点 > 观点部落  > 正文
现代化北京的城市设计特征——个西方人眼里的北京城
发布时间: 2010-02-02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四、 建筑群

给人以第一印象的是北京城内旧城区与50年代初兴建起来的新城区的巨大反差。一方 面是由围墙圈住的密集低矮的房屋群,虽然地段规整,但空间狭窄,通常由一个公共空间将一些十分相同的院墙和院门(统一的高度、颜色和整体系统性)连接起来;另一方面,则是拔地而起的大厦和新建筑群,在这两者之间空白地带渐渐由许多杂乱无章的或临时性的建筑物填充起来。

若走近它们仔细观察,人们便会辨别出一些不同年代的建筑物。

在苏联技术援助下完成的建筑从整体上讲是比较密集型的,它们反映出一种完全不同的对于空间的观念,反映出一种沉稳与厚实,一种对于牢固和严谨追求。然而人们可以从中国人的空间观念中发现一种柔韧性,一种轻便,一种透明度,因而经常给人以较为脆弱的印象。

建筑物与自由空间的联系也是非常不同的。在苏联模式下完成的建筑一如人们通常在西方所见到的那样,植物被设计为一种陪衬,一种景色的点缀。然而在中国人的空间观念里,自然景观与人造景观似乎是天衣无缝地叠合在一起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自由空间有一种安闲自为的独立价值。

还有,苏联模式下建造起来的公共建筑经常具有纪念碑式的特点,对周边空间的影响很大。

因此人们轻易辨认出那些被明确划定并被围墙包围的地区,这经常是些工作单位,正如我们所见,乃是由用于各种活动的建筑物、居住楼群和附属设施如学校、体育卫生设施、食品商店等构成的整体。令人感爱好的是在这些地区可以注重到下列现象:

① 从外观上看,工作单位通常由红砖砌成的3层或5层楼的建筑群构成,楼房四下排 列成行,马路两边种植树木,而且各条马路均互相垂直相交。在某些建筑群中,通常由3~4栋楼组成一个单元并在其四周形成一片花园式的楼群内空间,这些在楼脚下形成的庭院式花园似乎发挥着与"胡同"一样的功能,孩子们在嬉戏玩耍,大人们则在健身,其他人或是读报或是休息,这里通常有一种轻松、平和、宁静、愉快和家庭式的气氛。

②社会性单位亦然,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社区,可以通过其外观辨认出来,通过其 结构明晰性人们很轻易为其定位。它在整体上给人以安全感,因为它由院墙包围着,并有专人警卫,人们不能随时随意地进出;它有大门,有界限分明的路径。母亲们很轻易从窗口照看自己的孩子。在可能通行汽车的条件下,汽车进入居民区及其在居民区内的行驶均受到限制。每一栋楼的小型规模使居民们很轻易地相互熟悉与了解,并使不速之客很轻易被辨认出来;人们都相互熟悉。楼脚下绿地公园的维持的质量说明存在着一种有效的集体主义精神,人们可见居住区内卫生整洁,植物保护与丰富多样性都得到很好保持。

③ 另外一些建筑则体现出一种新的比例上的变化。大型的重工业企业被迁往市中心 以外的地区,其原因不仅是由于企业需要更多的空间,也是为了防止对城市的干扰或污染。在城市的主干道两旁耸立起一些政府机构大厦和办公大楼、写字楼。由此开始,一方面发展国际金融贸易区域,另一方面发展工业区域的建设。

④ 办公楼与写字楼建设,与外国企业的联系与合作的展开给中国建筑学专家们带来了一些新的建筑学观念。那些摩天大楼呈四方形,完全自成一体,完全是美国的建筑风格,它与上文所谈到的由围墙包围起来的空间结构形式截然对立,因为在美国式的建筑中,自由空间与人造空间的水乳交融完全消失了,同时消失的还有由于相同的围墙而形成的道路的同一性。在美式的建筑物中重点强调的是外观的气派,旨在体现使用者所代表的企业的繁荣与成功,企业的独特性质与专业领域。而大楼的内部空间则是一个满载的空间,由标准的、西方式现代化了的办公室构成。大厦的高度及其规模往往使建筑师们考虑如何在大厦脚下设计出一块开放式的空间,以便从横向的角度与大厦纵向规模取平衡。

⑤  假如说这种比例上的变化具有某种象征意义,而此意义由于这种比例对于大单位或 对于大企业的总部选址提供了诸多便利因而易于为人理解与接受,那么假如将这种形式转换成居民住宅楼的话,则将为日常生活提供诸多不便。  

在新的东西走向的宽广的中轴线上,住宅大楼显然楼层更高,尤其是位于三环路两侧的住宅楼。此种安排当然强化了视觉上的突兀感,同时却也使主干道轴线更加具有质感与力度。在这种住宅楼群内,人员进出似乎更为方便而人口的密集居住则节省了空间。

 尽管如此,我在多处不同的社区发现了一些问题的征兆。毫无疑问,在未来的时 间内,人们必须对这些问题引起重视。

在住宅大楼内部,那些公共空间如入口、楼梯与纵向通道等通常维持得很差。到处可见破损而未予更换的玻璃,大楼破旧抢修,杂物随意挤占空间,卫生状况糟糕。看来住在同一大楼内部的居民之间相对而言很少往来,甚至同一楼层内的居民亦是如此。而大楼脚下的空间维持得很差,十分肮脏,似乎怎么没完没了地打扫地无济于事。这一切显示出,住户们很难自觉地感到与自己住所的大门之外的一切有什么关系。在这种住宅大楼内,人们无时不感到社会生活发展强度和前述的社区生活的发展强度相同,因为在这种住宅大楼内,人员太多,人们无法理性地使自己去试图熟悉每一个人。同时,在每户私人居住的空间之间缺乏一种中间地带,正如居室与外部空间缺乏中间地带一样。不存在像上文所提到的庭院或胡同那样的相邻空间以保护人们免受不善的目光的窥视。现在这里的社区已经完全开放了,假如说过去还有围墙的话现在亦已被拆除,没有任何东西再来限定社区的空间。对孩子的监管变得愈来愈困难,而在楼下户外活动的成年人会愈来愈稀少,因为那儿的空间并不太舒适,且无适当的保护措施。在这些十分敞开的社区内,当住宅大楼太太高时,大风便能够畅通无阻。由于高楼导致的涡流地带效应和穿堂风效应,大风导致的令人不快的后果便会成倍增加。植被空间的沃土层往往会被大风席卷而走,因而植被的成长显然要更为困难。对于那些直接位于主干道两侧的住宅而言,车流的噪音愈来愈烈,连同其它的危害一起,打搅并破坏了居民们的身心休息。

对于新住户而言,改变生活环境是一件大事,然而要适应这悠闲的环境则有些困难,究竟生活座标点的改变幅度过于大了一点,此外,人们还产生了不安全感,因为市场经济机制的引入,中国职工过去习惯了生活环境,如系统地、自动地被分配给住房,分配给工作,分配给一切这样的传统生活环境正在逐渐消失。

由工作单位建房或在工作单位内建房解决了相当一部分人的日常往返的交通问题。然而居民获得住房的可能性及市场经济的发展,加上独立职业活动的发展则有可能增加人口流动交通的次数。在这些社区,危险在于能够看到些边缘人物的行为在滋生与发展。尤其是对于青年人而言,市场上提供了人们竟相追逐的价格十分昂贵的新产品,然而青年人却无力购买或享受这些新产品,因而他们的攻击性不断增强,铤而走险者不断增多。

责任编辑: 畅言网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