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北京市应该面对的三重挑战
通过发展一种既不破坏社会结构组织而又能够使其正常运行、能够自我更新改造且能 适应其新的环境的城市建设的结构形式,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长期居住人口的生活空间的需求、住房需求和就业需求。
我以为这就意味着,一方面要考虑到每一个人对于他所能够把握的日常生活环境的需求,另一方面考虑到中国人们早已发现的问题,如在法国我们称之为郊区的问题,我认为,为中国人所特有的生活习惯的忽然断裂可能会使社会生活严重失衡。
在一个布满了经济和社会变革的国家,在一个经济加速扩展的时期内,需要保持或获得为首都的功能所发需的各种特征和手段。
北京市对于中国其它省份而言乃是一个历史文化中心和行政中心,因而从其它地区前来观光的人数目很大。这种角色要求北京市:使城市规划一目了然(就目前而言起步起得很好);提高帮助人们进入首都的运输手段的质量(公路铁路和飞机);提高帮助人们进入重要活动场所的手段的质量,这就意味着发展公共交通事业并使之畅通无阻。(这一问题因时间阙如未予涉及,然而它显然在北京的大都市身份的演进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保留中国城市的特色的同时,跨入国际大都市的行列,并加入到全球经济的社会的和文化的联系与合作的网络中去。这就意味着要具有一些非凡的设备,如一流水平的国际机场,足够的宾馆饭店设施等。然而城市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有时不到位而且豪华设备的数量明显不足,甚至反而是令人恼怒的,如电迅手段的城市交通手段等。对一个来自西方的商人而言,没有什么比住在一家豪华的,房间价格十分昂贵的宾馆里而手里的电话机却无法使用这种事更令人恼火。
北京市的三重身份缺一不可,因此,这三重方面必须同时加以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