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每四艘从德国汉堡港口发出的远洋货船中就有一艘是开往中国的,总部在汉堡的冯-格康、玛格及合作者建筑事务所 (von Gerkan, Marg und Partner Architekten,简称GMP)则在中国有超过十个项目正在设计或谈判。
经济的全球化不仅让国家之间的贸易联系更加紧密,也在改变相关联的建筑、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在中国,这种变化更为直接和明显:因为不论是哪个方面来说,这里都是过去二十年世界上变化最快的国家,50万平方米的北京万达广场将只用三年的时间就能耸立起来,这是欧洲人无法想象的速度。

北京万达广场(图片来源:搜房)
理性设计从德国到中国
在奔腾的中国,建筑设计的方式、建筑师在建造过程中的作用都发生了改变。在中国特有的高速度、大规模的建造现实中,对于设计个性的强调和规模化的商业生产往往处于矛盾之中。设计师采取的最普遍的策略就是在功能区分上适应规模化的商业应用,而在局部对于本地文化作出妥协,因此许多外国建筑师乐于把建筑造型比附中国的传统事物,或给建筑外立面加入中国式的外装饰,这让外国设计师在中国设计的大部分建筑都出现某种混乱的折中主义风格,另外一个倾向就是某些人试图以大胆新奇的造型展示个性。
GMP是少数坚持自己的原则的事务所,他们并没有可以去迎合各种流行的装饰元素,而是直接从建筑的基本功能和应用出发进行设计,对城市环境的呼应也是更为保守的策略,他们设计的万达广场三座塔楼就表明了他们的态度,只是通过立面的退进强调建筑凹凸有致的形态结构,以抽象的石雕形式将建筑围塑在一起,基座中延伸出高塔,以此形成雕塑一样的效果。他们并没有用炫耀的手法试图在北京商业中心CBD内夺取观众的注重力,而是用相对低调的方式强调了自己的个性。
位于北京万达广场一期南向地带的二期工程,是一个集超白金五星级酒店、国际甲级写字楼以及涉外连锁商业中心于一身的大型城市商业综合体。落成后将成为一个功能涵盖购物、休闲、餐饮、文化娱乐的高效商业建筑,将与社区内近30万平方米的国际商务港共同组成近50万平方米的高效的24小时商业圈。
GMP万达广场南区的设计策略是让这一区域的都市性格具体化,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和这一区域的商业需要一致,首先要求合理、清楚地安排整个空间功能需求,酒店与办公高塔的立面设计从内部功能出发,并有很好的可辨认性,水平方向为购物中心旁门的柱廊,垂直方向则为高塔入口。为了表明一、二楼是面对公众的消费空间,他们把这两层设计为单层外立面,路过的行人可以清楚的看到里面的店铺。
其次,对于今天的商务人士已经不象工业时代那样总是工作,他们有着更为广泛的爱好和自由支配的时间,因此这里也需要尽可能多的广大的户外空间,并在建筑细节上表达更多趣味。建筑使用天然建材,散发出亲切的个性。未经磨光的淡色天然石材与深色玻璃幕墙组成的浅色网格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可以吸引人们的目光。建筑一楼部分拥有人性化尺度的连拱廊与城市公共空间相结合呼应,做为人们休憩的荫凉处;连拱廊可以缓和高层建筑的高耸感,提供亲切的尺度,引导公众进入购物。
万达广场南区的三座塔楼的外立面由很多不同的立面单元组成,形成和谐的序列。在北京明朗的天空下,浑然一体的整体雕塑感和外立面的光影效果将让这一建筑和四周环境有更多呼应。而在技术上,双层呼吸幕墙外立面可以保证良好的通风、隔热并有效降低噪音污染,这对于办公部分,非凡是面向建国门外大街的部分是极大的优点。
在商业地产中,交通设计无疑占有重要地位,必须尽可能消化整个区域的交通流量,以使日常交通无阻。鉴于建国路上的高交通流量,在此路上不设置进入建筑物的车道。而在各个购物中心入口处都有专属车道,可以进入地下两层空间的停车场,而酒店与办公大楼各自拥有专用车道,这样拜访酒店与购物中心的两大人潮互不妨碍。垂直交通体系也尽可能方便人流上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