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城运动下的建筑策略
考虑到整个北京万达建筑面积有50万平方米之多,其规模可以说是北京CBD内的一个微型城市。而在中国的大城市,这样规划的社区并不少见。“设计城市”在中国决不仅仅是城市规划师的狂妄,而是正在发生的事情。GMP建筑设计事务所就在上海小区规划设计一个可以容纳30万人口的小城——芦潮,这个一个以直径为2.5公里的人工湖为中心向四面环状扩散的居住城市。而有单一开发商建设的面积超过百万平米的超级社区在中国也有数个,这样的工程只有在今天的中国才成为可能。
自1985年以来中国出现的城市膨胀是20世界后期城市建筑发展史上最惊心动魄的变化。经济结构的变化不仅改变了多数人的生活方式,城市也在以惊人的速度扩张。尤其是1992年以后,在向市场经济迈进的过程中中国人对于住房、消费的需要得到释放,刺激了全国范围内地产的大跃进,政府官员和商人都热中推进快速和大规模的城市化和城市改造,相应的,《福布斯》公布的中国富豪榜上几乎一半都是房地产商。
在这个巨变的时代,中国的房地产开发商似乎要比城市规划师、建筑师们更敏锐——当然,也获得更多的商业利益。例如,万达集团自己总结自己的地产开发经验,提出 “万达新城市计划( China New Town Plan )”就是例证。理解这个模式的要害是,是他们与众不同的是“订单地产”的商业房地产模式——万达已与不同业态的国际闻名商业连锁企业以及中国的行业领导性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万达投资的每一个大型商业广场前,都与它们共同进行市场调研,从地产和商业经营两个不同角度来进行分析和论证,按照合作伙伴的订单要求实施投资、提出设计要求。
订单商业模式不仅一种经济的创新,也给建筑设计带来新的挑战。首先,开发商和未来的入驻公司一起选址,然后对规划设计根据零售商的意见和不同要求进行修改完善,之后才进入图纸设计阶段。因此建筑师需要在不同业态的需要之间进行平衡,比如日常百货、建材超市、餐饮和影院对建筑高度、荷载和通风要求的要求就不同,需要设计前就预先考虑,尽可能适应最大限度的调整;其次,在中国出现的城市大扩张中,建筑师如何在局部区域内形成有效的交流成为难题。在中国建筑事务所必须速度更快的建造,往往没有时间思考一个建筑如何才能可持续发展。
其中一种方式就是建设造价更低、更轻易替换的建筑,就像伊东丰雄期望的那样,而GMP提供的是德国式的简单思路,他们坚持简洁和耐久的品质,尽可能地少需要维修与保养,同样可以达到适应社会变化的目的——以不变、少变应万变,这不仅是中国人的聪明,德国也有同样的传统。
|